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武昌理工学子走进沂蒙红色沃土 追溯红色歌曲

校对:范玉明 责编: 终审: 时间:2023-08-13 阅读:

中南在线消息(通讯员 翁欣颖 常钰 报道)今年暑假,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田野新青年之“溯梦沂蒙”调研实践团队,深入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追溯沂蒙山小调的发源地,寻访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探寻红色歌曲背后的秘密,追溯红色歌曲创作的源泉。

图一为团队成员与宋守莲老师的合影。

山东是革命老区,沂蒙是一片红色沃土,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重要战略基地。这一时期,山东省文化界救国协会总会成立,一大批文艺团体和红色歌曲在战火中涌现。红歌唱响沂蒙山,成为宣传动员群众、鼓舞军民斗争、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在这片古朴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沂蒙人民,在山水田地间、市井生活中随心而唱、口耳相传,创造出独具沂蒙特色的传统民歌,小调、秧歌、劳动号子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沂蒙小调灿若星辰,《沂蒙山小调》就是其中一颗最亮的星。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图二为团队成员正在采访宋守莲老师。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绿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激荡、鼓舞着人心。72岁的宋守莲站在一群年轻人面前,不知是她第多少次唱起了她最熟悉《沂蒙山小调》。

阴雨绵绵,沂蒙山被一层薄雾笼罩着,更显婀娜多姿。这首歌最初诞生的费县白石屋村,而如今已成为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非常重要热门的一部分,并为其专门开辟为小调博物馆。而宋守莲更是博物馆中的“活历史”

宋守莲,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拥有着非凡的音乐才华。她从小就热爱沂蒙山小调,这是她的灵魂之声,也是她的故土之音,沂蒙山小调将她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纽带。每当她吟唱起那悠扬的曲调,仿佛整个山谷都在为她歌声而颤动,每一个听众都被她的歌声所打动。是一代代沂蒙山小调传唱人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大江南北,成为沂蒙大地乃至山东与中国的主题形象。

“50多年来数不清唱了多少次,但依然喜欢唱,唱不够。”宋守莲说,受这首歌曲的鼓舞,老区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如今的生活翻天覆地,她觉得越唱越有力量,将会一直唱下去,将沂蒙精神一直发扬下去。

宋守莲还将沂蒙山小调传承给了更多的年轻人。培养年轻人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沂蒙山小调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图三为团队成员与宋守连学唱沂蒙山小调。

“我从12岁就跟着广播里第二代传唱人韦友琴老师的歌声学习《沂蒙山小调》,一唱就是60年。”宋守莲说,小调的旋律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而在与宋守莲的交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她对沂蒙山小调的热爱和执着。她用自己的音乐,传递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意和向往。溯梦沂蒙调研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记录下更多沂蒙山小调的故事,让这种传统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受传唱人的影响,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而行走在各个院落间,采访团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处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述着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沂蒙人民的血脉中,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而这首传唱了70年之久的历史之音让不少青年为之动情。溯梦沂蒙调研团团长滕鑫森说“我们会把这段珍贵的经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沂蒙山小调,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