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17日消息(通讯员 张逸 报道)7月16日,今天是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第二课堂实践团来到钟祥市柴湖镇马南小学支教的第十天。柴湖镇团委安排了参观“三园一馆”的活动,安排柴湖镇的所有支教团队前往参观使其更加了解大柴胡的历史底蕴。
所谓“三园一馆”是指: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和农青园艺三期、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馆、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馆。第一站,志愿者们到达了农青园艺三期,据了解,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落户钟祥,是一家工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大型花卉企业。志愿者们井然有序下车后,引入眼帘的便是花卉大棚,志愿者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走进大棚,满目绿意,色泽鲜艳的红掌点缀其中,可谓“万绿丛中点点红”。志愿者们了解到整个农青园艺已经进行区域划分,实行一种花卉一个大棚,一期大棚主要生产白掌,二期大棚主要是凤梨,三期主要生产红掌,做到科学培育,有序管理,并且三期花卉大棚占地17万平方米。李智慧同志表示:“在外打拼数年,带着经验和资金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钟祥市柴湖镇,成立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让钟祥的花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也让农青园艺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
第二站,志愿者们来到大柴湖移民纪念馆。据前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丹江口库区上游4.9万河南淅川人民听党话、跟党走、背井离乡,首迁青海,后辗转南下,成建制地移民湖北钟祥大柴湖。从此,淅川人民在人迹罕至的芦苇荡、沼泽地上披襟斩棘,白手起家,重建家园,谱写了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志愿者们跟随讲解员回望淅川,5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领导一直心系大柴湖移民,高度重视和关心大柴湖建设。志愿者们一起观看了大柴湖的历史纪录片,深刻感触,如果没有柴湖移民的搬迁,就没有南水北调的建设;如果没有柴湖移民的搬迁,也就没有江汉下游数百万人民的安居乐业。志愿者们还了解到淅川锣鼓曲,锣鼓曲是一种民间音乐,采用民歌和说唱故事的形式表演。
第三站,志愿者们来到了鱼池村移民搬迁体验馆。进入淅川体验馆,志愿者们看到了“淅川”的大牌匾,纷纷拿出相机照下,跨过门槛,志愿者们看到了“丹江口”-南水北调的建筑模型。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河南交界地带,跨越两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之一。志愿者们不禁感慨当时湖北、河南两地10多万民工,在没有什么大的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几乎全靠人工不分昼夜地干,战天战地,愣是将滚滚江汉水拦腰截断,把这个水利工程给拿下了,可以想象当时数万人同时施工的壮观场面。
最后一站,志愿者们来到了前营村移民旧居展示馆。首先志愿者们前往观看大柴湖移民旧居展示简介。大柴湖移民为支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于1968年搬迁至湖北钟祥大柴湖合并而成的移民村,大柴湖旧居展示园,这里保存着移民搬迁后修建改造的“五代房”:60年代第一代芦苇墙住房、70年代改造的第二代土坯房、80年代加固的第三代砖瓦房、90年代修建的大瓦房和21世纪修建的小楼房。五代房因时而异,时代特征明显。从河南淅川到湖北钟祥,前营(宋湾)始终是革命斗争、保家卫国的红色堡垒村和柴湖治湖、移民致富的前沿阵地村。一是红色基因浓厚。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曾驻扎宋湾村进行部队整训,从此唤醒了宋湾人。二是仁人志士辈出。1941年,时任淅川县首任县委书记宋藩舟带领数千人发动了著名的“宋湾农民暴动”,反抗国民党白色统治。政府人员还向志愿者们指出了县委书记的旧居,在他的旧居院子里都是每个村代表种下的树。移民旧居展示园是大柴湖移民住房条件变迁和生活水平改善过程的一个缩影,是时代进步的印迹与社会发展的物证,是大柴湖’一馆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足珍贵的保护价值。
通过这次参观“一馆三园”,志愿者们从实践中深深刻感悟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志愿者们了解到了大柴湖移民的历史足迹,深刻感悟到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