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武昌理工学院“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开设“普语连山河,讲好中国故事”特色语言文化课程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7-24 阅读:

中南在线7月24日消息(通讯员 肖静 报道 陈思妤 摄影)为推广普通话,以语言为桥传递文化温度,让一年级学生在纯真年岁里触摸中国故事脉络,7月23日,武昌理工学院“医”路向阳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南坞镇第三中心小学开展“普语连山河,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支教课程,用生动课堂编织普语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课程设置“普语筑基+故事育人”双线推进,贴合低龄学生认知规律,摒弃枯燥说教。“拼音大冒险”里,拼音卡片成“宝藏地图”,支教团队成员周杰灏老师带领孩子“勇闯声调关”“解码韵母岛”,在追逐嬉戏中感受普通话韵律;“绕口令擂台赛”上,“四和十”的趣味挑战,让方言习惯悄然纠正,标准发音成为孩子们表达的“新羽翼”。


经典故事讲述环节,更是将文化传承融入童真体验。支教老师变身“故事魔法师”,用绘声绘色的普通话,带领孩子们“亲临”《大禹治水》的汹涌洪涛,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担当;“踏入”《神笔马良》的梦幻小镇,触摸“以笔暖人间”的善良温度。借助角色扮演道具、情景模拟情景剧,孩子们沉浸式走进故事世界,主动用刚掌握的普通话片段复述情节,让古老故事在稚嫩童声中焕发新生,化作滋养心灵的文化养分。

“一年级是语言启蒙的黄金窗口,普通话则是打开中国故事宝库的钥匙。”支教课程负责人高子灵在课后交流中谈到,团队希望通过课程,不仅教会孩子标准普通话,更要让他们从中国故事里读懂文化根脉,在心底种下“用普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种子。为深化实践,后续支教团队将推出“我的家乡故事绘”系列活动,鼓励孩子们走访长辈、观察家乡,用普通话记录家乡的山水风貌、民俗传统,制作专属“文化故事手账”。


孩子们用蹩脚却执着的普通话跟读故事的画面;围在老师身边分享家乡“老故事”的身影等,这些生动瞬间,正是“普语连山河”的真实注脚。当普通话成为一年级学子认知世界、传承文化的工具,当中国故事化作滋养童年、点亮成长的星火,这场支教行动,便真正实现了用语言为笔,绘就文化传承的美好图景,让普语之声跨越山海,让中国故事代代相传。记者采访到一年级的薛佳一同学,她表示:“此次的特色课让我对讲好普通话更有信心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