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笔墨为桥传文化,童声诵韵普规范——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顺利开展推普活动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7-18 阅读:

中南在线7月18日消息(通讯员 阙月 李鑫峰 报道 陈宝晟 摄影)为让孩子们在笔墨熏陶中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同时深度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7月17日,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在黄梅县古塔社区与大河镇太山村的“爱心托管班”中,以笔墨为桥,在横竖撇捺间播撒规范汉字的种子。

针对当地部分孩子普通话表达不够流利、对汉字规范书写及书法文化认知浅显的现状,志愿者团队创新打造“语言+文化”双轨课程。课程通过“笔墨赏析-发音校准-书写实践-文化解读”的递进式教学,让知识在笔尖与舌尖的互动中自然沉淀。

推普的核心聚焦于课堂,古塔社区的教室里墨香袅袅,暖意融融。阙月老师示范“指实掌虚”的握毛笔姿势,逐一看孩子们的姿势并纠正。实操过程中,她从“一”字教起,她握着孩子们的手示范起笔收笔,强调“‘一’字书写平正,发音‘yī’要标准”。更让孩子们惊喜的是,阙月老师提前书写了每位同学的名字毛笔字,墨香氤氲的宣纸递到手中后,孩子们都兴奋地对照临摹,志愿者老师们逐一教孩子们认读:“沈雅欣 shěn yǎ xīn、何锦荣 hé jǐn róng”。

大河镇太山村的课堂以“汉字的前世今生”为主线展开。鄢璐瑶老师在展示汉字演变时,从甲骨文的古朴到楷书的端庄一一呈现,与此同时,她敏锐捕捉到孩子们发音中的细微偏差,耐心纠正着“蚕头燕尾”“笔走龙蛇”等书法术语的读音,让文化传承从准确发音开始,潜移默化地规范了语音语调,更让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自然落地。

当孩子们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讲述笔下书法作品时,当汉字千百年的演变故事随稚嫩童声缓缓流淌时,“智能之光”志愿者服务队的青年们正以蓬勃的青春力量,让文化的传承在笔墨的韵味与乡音的暖意交织中,既有直抵人心的温度,更有浸润岁月的厚度。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普通话是汉字的声音。”志愿服务队队员被采访时阙月说道:“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写好汉字能让文化底蕴看得见,说好普通话能让汉字故事被更多人听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