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高教观察 » 正文
Observe
高教观察

怎样让大学生的“心灵鸡汤”更有营养?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5-04 阅读:

去年年底,河南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119日,本报以《“灰色”的青春何以变亮丽?》为题,报道了“专委会”成立的背景、意义及将对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该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不少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希望记者继续跟进报道。

河南师范大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主动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改变了辅导员以往“啥都管,啥都不精”的形象,实现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全校80多名专职辅导员目前已有63人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认证率超过70%。这些辅导员各出奇招,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人”。

1+8工作站”:无论加和减,咋算都不赔

暖色布帘一拉,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辅导员王芳的办公室,被隔出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独立小空间,玻璃圆桌上鲜花正艳,围着桌子摆放着9个精致的沙发,9杯散着热气和清香的茶水,9个人正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热火朝天……这是410日下午,记者在河南师范大学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1+8心理工作站”看到的一幕。

“‘1+8’,就是我这1个年级辅导员,每周和一个寝室的8名同学,坐到一起促膝谈心,在放松的环境中展开心理健康辅导。”

对参加当天“1+8”的西四326寝室生物技术专业的8位姑娘来说,刚过30岁的王芳,不仅是她们的辅导员老师,还是她们的“师姐”和榜样——王芳的本科、研究生阶段,都在河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度过,目前还是该院的在读博士生,她对待专业的看法,她分享的经历和经验,都让姑娘们听得频频点头、颇为信服。

王艳艳从小喜欢文学创作,但误打误撞选择了现在的专业,一直有点不甘心:“在兴趣爱好与专业之间,老师,我该咋选择?”

李冰是326的寝室长,她为另一件事发愁:“大学生活本应丰富多彩,但我们几个都比较‘宅’,也不敢参加各种活动,咋办?”

贾静文去年考了专业第一名,是寝室里的“学霸”,她怯生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我对学英语比较感兴趣,可姐妹们都不怎么热心,没人陪我也觉得可没劲。”

另一名同学贾雯静有着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我在寝室很开朗,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沟通侃大山,可一到家里面对家人,就觉得无话可说,我这是咋回事?”

“王老师,我们专业是就业好还是考研好?”

“王老师,您对大学期间的恋爱有啥看法?”

……问题一个接一个,王芳不慌不忙地“见招拆招”,或者安静耐心地倾听,或者通过讲述故事说道理,或者启发大家共同讨论,还邀请记者当做“社会嘉宾”也来说说看法……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3268位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原来困惑已久的“心结”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回去之后会慢慢消化,在寝室继续讨论,心里想不通的时候会单独找王芳老师进行咨询。

“每周一次朋友式的‘1+8’,是同学们敞开心扉的时间,也是我了解同学们真实想法的平台。”王芳说,“1+8”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互动的“加减法”,加的是室友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加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加的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减掉的呢?是负面的情绪,是青春的迷茫,是误会与不快。”

看看,王芳老师这“加减法”,咋算都不赔。

“唐新乐吧”:用音乐给心灵“疗伤”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把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嫁接”,会结出什么样的“奇葩”?

河师大外语学院辅导员唐新,是音乐硕士,去年初,她的“唐新乐吧”盛大“开吧”。

“我带的这届大学生,有536名学生,其中男生仅有39人,女生所占比例超过90%。”唐新说,女孩子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容易波动,“唐新乐吧”针对在校女大学生的不同性格,以接受式音乐治疗法为主,运用音乐讨论、音乐回忆、音乐想象和音乐同步等具体操作步骤,让同学们在音乐实践活动环节学会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变化。

410日下午3时,孙雅琦、于婷婷、袁盼盼、周丽娅、陈聪、王鑫、薛玉芳、张蕾妍8名女生如约来到“唐新乐吧”,唐新则早已做好了所有准备。

一曲“90后”喜欢的《最初的梦想》成为暖场音乐,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大家不再拘谨,有人跟着旋律打拍子,有的轻轻哼唱应和,连文静害羞的孙雅琦也大胆地抬起头,用目光告诉大家她挺喜欢这首歌。

唐新接着播放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边配合旋律轻声细语地讲解音乐的意境,一边引导大家展开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叠罗汉”的游戏中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家乡,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

《童年的回忆》乐声暂停,袁盼盼、薛玉芳就讲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因野炊打破饭锅、和男生打架的故事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欢乐颂》、《雨中的旋律》,唤起大家情绪中的欢快因子,让烦恼焦虑一扫而空;《绿柚子幻想曲》抚慰悲伤,让人心情平和恬静;《卡农钢琴曲》、《爱的力量》则让人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即兴创曲环节,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鼓励大家表现自己的情绪、发现别人的情绪;音乐中的放松操和小游戏,则让人感受团队的力量,体验游戏和运动的乐趣。

唐新说,“唐新乐吧”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表达自我、接受自我、调节自我,实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完善人格、提高情商的目的。

接受“治疗”的大学生对“唐新乐吧”怎么看?

周丽娅:“我是第四次参加活动,我见识了音乐的美丽与魅力,我已经愿意接纳自己的缺点,虽然我嗓子很糟糕,唱歌不好听,但我现在敢于放声歌唱,也学会了乐观地自嘲,我每天都很开心!”

薛玉芳:“原来有情绪总觉得无处发泄,现在我成了音乐爱好者,高兴的时候听音乐,不开心的时候也听音乐,音乐让我宁静向上。”

袁盼盼:“我是个‘女汉子’,参加过两次乐吧的活动,觉得自己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身边的姐妹们都认为我变淑女了,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到乐吧来!”

记者还从外语学院了解到,学院看好“唐新乐吧”的形式和效果,决定加大对乐吧的扶持力度,已新开辟专门场所,拨付专项资金用于乐吧的装修与设备的购进,让“唐新乐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线上辅导站”:为众学子指点迷津

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http://www.univs.cn/)上,一篇名为《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的博文人气超高,博主“止于至善”,以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口吻,讲述了她是如何帮助她的学生走出迷茫的故事。这篇博客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故事的主角林同学,情绪消沉,羞怯而不自然,自称经常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很差,无法坚持学习,心情很糟糕,与同学关系紧张。

“止于至善”详细了解了林同学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认为他现在的状况主要与其人际关系有关,而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因素则包括认知偏差、性格特征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较弱等。

确定了“病灶”,找到了“病因”,“止于至善”专门咨询了专职心理教师,制订解决方案,对林同学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通过真诚、耐心的交谈,成功和林同学交上朋友;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提高其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其任课老师及本专业相关同学沟通,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

经过近3个月的辅导和交流,林同学不再拒绝宿舍同学,开始主动与她们交流,与班上干部同学相处也很和谐,关系融洽,还交上了两三个好朋友。性格变得开朗,整天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失眠、头痛等症状都基本消失。学习效率提高,成绩大为改善,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1月,这篇博文荣获由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颁发的“2014年度全国优秀博文奖”,这个博客同样荣获2014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优秀博客奖”!

博客的主人、博文的作者,正是河南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赵娜。从20111011日起,她的博客已更新日志2246篇,累计收到评论总数5026条,浏览总数近20万,日志总字数超过20万字!而赵娜的博客也两次荣获“优秀博客奖”,一次获得“优秀博客奖提名”。

是啥原因,让赵娜成为“博客达人”?

赵娜说,当时微博、微信等平台还不够火,博客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阵地”:“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好,就得选择他们认可的形式。”

赵娜把博客这块“自留地”分成职来职往、字字珠玑、轻松一刻、学海无涯等十几个板块,通过文字与大学生和网友互动,还开辟了“娜姐聊天室”,可以实时通信、在线回复。

赵娜的“线上心理辅导站”,很受大学生的青睐。网友“赵坤”回复:娜姐亦师亦友,学习上循循善诱,生活上对待同学关爱有加。娜姐,我们爱你!

“我的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也在同步运行。”赵娜说,随着社交平台的不断推陈出新,她的“线上心理辅导站”阵容也越来越大,她会争取把这些平台都打造成像博客一样的“品牌栏目”,给更多大学生解除心理的烦恼,带来心灵的慰藉。

■采访札记

这里,心理咨询成了“家常便饭”

据河师大党委副书记黑建敏介绍,仅上学期,河师大就及时发现并挽救了16例精神疾病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5例有自杀倾向学生。

这些恶性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处理不善,后果将不堪设想!

河师大主动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为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还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服务委员,把宿舍长定为每个宿舍心理服务人员,建立“辅导员—心理服务委员—宿舍长”的工作体系,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在河南师范大学,已有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师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3名,有63名辅导员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有近300名心理服务委员、近4000名宿舍长活跃在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上,形成了“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及时有效、动态跟踪”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正是这样,该校才能有效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连续多年没有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恶性事件。

河师大副校长李雪山告诉记者,2009年在全省率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课程为2个学分,32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均能接受课程教育。2010年以来,陆续开设了《幸福学》、《创新思维与积极心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满足了学生对特定心理问题的教育需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河师大每年成立40个左右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参加活动学生近2000人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道绚丽风景。

2004年,河师大开始印发《心灵绿洲》报,每月一期,每个学生宿舍一份,通过“团队化建设、专栏式管理、效益化评估”,报纸影响力不断提升,“心灵茶室”、“书窗”、“资讯”等栏目深受学生喜爱。

校园广播设立“心灵有约”专栏,通过“心”闻快递、专家采访、科普宣传等形式宣传心理知识,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专门的橱窗,内容涉及咨询预约方式、专题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测试、心语倾诉、心理电影赏析等方面内容。

学校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2013年,网站更名为心灵绿洲,并全面改版,网站建设更注重便捷性、自助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实现网上预约。学校还不定期印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普及心理知识。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河师大学子“学心理、懂心理”蔚然成风,大方接受心理咨询成了“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