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我的大学征文】50年风雨,淡然回望——记准素数理论创始人赵益华教授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6-04-29 阅读:

当记者推开那扇虚掩着的门,看到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他,就是准素数理论创始人赵益华教授。
赵教授的房间很狭小,七八个人站在一个20多平的空间里,显得又闷、又挤。
“走,我们出去转一圈吧!”赵教授豪迈地说。
赵教授艰难地起身,拄着拐杖,慢慢穿过一条6、7米长的狭小通道。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由于脑溢血,左腿瘫痪,现在行走只能借助拐杖。
下台阶时,记者打算过去扶他一把,但被他拒绝了。赵教授坚持要自己行走,他像个硬汉一样,用拐杖作轴心,慢慢地转着拐杖,一级一级自己下台阶。
去年,布鞋院士李小文,因光脚穿布鞋作学术报告的照片而红遍网络。
今年一月,李小文院士因病逝世,给世界留下无限唏嘘。
如果说李小文院士代表中国为数不多的有信仰、有追求的学者群体,那么赵益华教授便是这一群体中的奠基人,他平凡、朴素,但贡献良多,力量非凡。
赵益华教授196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其后的50多年一直从事数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创立了准素数理论,并用这套理论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
1964年,赵益华以河南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数学系。两年后,文革开始,但这种政治混乱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影响,他仍是每天埋头图书馆,钻研数学。
当提及“文革”时,赵益华教授提出了一个不同常人的见解:“文革是好事,它锻炼了一代年轻人,对他们的身心起到了很好的历练作用。当然,负面的问题也有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
这是一个真正经历过文革那段岁月的人对历史最理性的评价。
1946年出生的赵益华,经历了建国的喜悦,经历了充满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1959—1961年的全国大饥荒,经历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赵教授的人生就是一部“活历史”,同时他也是一个历史见证者,他的人生充满了厚重感。历史能带给人沧桑和皱纹,但也能让人变得睿智。当面对一帮稚气未脱的少年时,赵教授能这种历史厚重感变成另外一种轻松和幽默。
当赵教授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时,他愉快地告诉记者:“我们那时每个晚自习过后都去操场锻炼,不像现在的学生是被逼着去锻炼,这样锻炼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赵教授对现在的学生因缺乏锻炼、体质较弱的情况表现得很忧虑。
有过“大跃进”、“浮夸风”的经历,后来又经过“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等思想洗礼,赵教授那一代人充满了实干精神。赵益华教授可以一天只睡3个小时,整日埋头于研究数学。
赵教授在院子里拄着拐杖,缓慢踱步。他回忆起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三件事,他认为,一是1964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二是研究出准素数理论;三是独自证实了哥氏猜想。
30多分钟的谈话,无论提及“文革”以及当代有形无实的考级考证制度,还是大学的等级问题,赵教授都能给出一个全新的正面的理解:“我觉得你们这帮孩子啊,都太过迷信网络上的负能量了。凡事多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你们把考级考证当做一种鞭策,在这个过程中,每考过一级、能力就提升一级,这是很好的事儿啊,对不对?所以啊,凡事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你永远也不会被淘汰。”
乐观、实干,这大概就是以赵益华教授为代表的老前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积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