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科技日报〗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就业力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7-03-27 阅读:
    针对许多大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推出“培养与就业联动”的改革思路,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后,要达到“学业成功、就业成功、事业成功”的目标———

  变“三层楼”式教育为“两条线”式教育

  2007年2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全校师生评选年度10件大事,其中两件事得票较高:一是“特长生不断涌现”;二是“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师生们说,这是学校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取得的直接效果。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专业素质本身,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许多“专业以外”的基本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武科大中南分校认为,高等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推出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的新思路,以毕业生就业率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通过增强和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围绕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两条线,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在全校40个本专科专业中明确提出以培养“成功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原来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将过去的“三层楼”(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式的培养方案“推倒重来”,在吸取原有方案精华的基础上,按照“两条线”即专业素质教育主线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主线,拿出了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所占的学时学分比设置为6∶4,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为1∶1。

  对于这样的调整,刚开始时,不少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认识:有的认为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专业,有没有非专业素质教育无关紧要;有的感到非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占用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厌烦心理;有的觉得掌握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至于非专业素质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再去打造也不迟;还有的同学只是为了在活动中找“乐子”、凑热闹。

  针对这些情况,中南分校认为,激发其内在活力是解决学生认识问题的关键。而实施目标引导、需求牵引、动机点击、活动吸引等,是激发其内在活力的主要方式。学校根据学生善于标新、乐于表现、敢于前卫等特点,引导学生在非专业素质拓展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把握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三个环节

  中南分校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到,激发学生接受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在活力,除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方式外,还必须把握好非专业素质课程、非专业素质拓展、非专业素质表现这三个环节,从而有效避免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素质教育空泛化、课外活动化“两化”的弊端。

  在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践中,该校注意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学生个人生涯规划相结合。城建学院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文法学院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了学生的谈判能力。商学院利用素质拓展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安排学生写作观后感之类的文章,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又强化了学生写作训练。外语学院设立了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艺术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但沟通能力较弱。这个学院开设畅谈理想、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训练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中南分校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对一年级学生侧重于交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对二年级学生侧重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能力、鉴别鉴赏能力的训练;对三年级学生侧重于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发明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练;对四年级学生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相关的训练,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也产生了成就感。

  以“三进”“两制”作保障

  中南分校规定,非专业素质教育必须进“教学计划、进课时、进学分”的“三进”制度。这样赋予了非专业素质教育“法”定地位。经过实践探索,学校成功地推出了独具特色的2006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克服了传统高校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明确了塑造学生成功素质的意义、方法和措施,有力地强化了各类实践教学。

  与之相配套,中南分校推出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这“两制”,着力配备专业队伍,构建科学测评机制。

  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辅导员制度越来越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中南分校为建设一支从事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的专门队伍,在高校辅导员制度基础上,首创并推行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把教育、管理与服务纳入育人职能,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集教育、指导、服务、管理职能于一体,全面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

  在构建测评机制中,学校管理人员发现,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进入社会后却无所作为;有些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这里所折射出的是学校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严重脱节问题。因此,学校实行“素质学分制”,对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状况及其效果,用综合素质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和测评。素质学分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指数,由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部分构成。所有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科目都量化为相应的素质学分,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积累才被认可完成学业。学生的毕业档案,不仅有学生各科专业的“分数”,还有非专业素质的得分。这样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状况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基本吻合的测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