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黄冈扶贫:那诗,那梦,那远方——大学教授赵双运落户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8-05-19 阅读:


种油茶、除杂草、教技术;养土鸡、捡鸡蛋、开微店……

  在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舒家畈村大田铺的山旮旯里,有一座独特的农家小院,那小院住着一对老年夫妻,他们依心而行,把日子过成了诗。

  这两位过着诗意生活的长者,不是农民,而是落户大田铺的老教授。高学历、高颜值、稳定的经济来源,缘何不留在大城市享受退休生活,反倒落户山里当起农民来了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笔者专门采访了赵双运教授,由此对赵教授的传奇人生也有了些许了解,敬意油然而生。

火红年代存真情

  赵双运,武昌理工学院物流电子商务系教授,去过新西兰游学。妻子,江汉大学老师,年轻时是文艺宣传队骨干。女儿新西兰留学硕士,和女婿一起创业深圳。

  这些让人钦羡的标签背后,却有一段与大山联系紧密的情缘。

  已退休而且60多岁的赵教授,祖籍河南许昌,父亲是1940年参加抗日的新四军,当年抗战大别山,解放后工作在湖北武汉,后来当上了华工汉口分院的校长。良好的家风、家教,给这个家庭注入了良好的品格基因。

  1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一年,赵双运下放到麻城市三河口镇舒家畈农科所,插队在舒家畈村大田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知青点,44名武汉知青,豆蔻年华,每天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劲,唱不完的歌,谈不完的人生理想。

  赵双运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累,唯一感到苦的就是饿,没有油水。一斤米饭加咸菜,刚吃完就饿了,腿都是软的。一天知青们向农科所的何书记提意见,要求买油炒菜。何书记就去镇上买回一瓶酱油,知青们吃起来感觉倍儿香。

  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即便是一杯开水、一条黄瓜、几颗青菜,也是乡亲们对知青最好的回馈。

  赵双运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砍柴。那天走了20多里山路,因为他个子小、比较瘦,砍了37斤柴,歪歪撇撇地跟在后面,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道山梁,天已经黑了,望着远处的知青点,却找不到回去的路。他爬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又饥又累,腰断了似的痛。

  忽然,看见山下出现一组光亮,知青和贫下中农正提着电筒,举着火把,喊着赵双运的名字一路寻来。那一刻,赵双运的双眼充满泪水,他觉得知青点就是他的家,乡亲们就是他的亲人。

  从此,赵双运把亲人般的关怀变成自己劳动学习的动力。挑水担柴,犁田耙地,提泥巴砌墙,件件事都干得漂漂亮亮。

  积极的表现,让赵双运成为知青点的生产队长,后来的1975年还加入共青团,197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瓦窑边的土屋,墙壁上鲜艳的党旗,成了这位年轻小伙永恒的回忆。攒紧的拳头,铿锵齐诵的入党誓词,成为他一直奋勇前行的动力。

出国游学长本领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后,知青们陆续离开了舒家畈农科所。他们有的被大学录取,有的被工厂招去当工人。

  赵双运考取了大学,后来还当上大学教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的他,很快成为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商务系的骨干成员。

  2006年,出国新西兰游学。在新西兰考察访问学习的日子里,赵双运没有把去游玩安排在日程表里,相反始终把对知识的渴求和先进种植技术的追求装在心里。

  他克服英语口语不通的困难,靠手写与人沟通,用真诚与同事马斯克结成患难之交。他们生活互相照应,工作互相协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赵双运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游学目标越来越近。

  在新西兰坎特伯雷省Acc国际果园股份公司,他勤奋工作,努力做好一名农工该做的事。弯腰给葡萄修枝剪叶,边修剪、边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农业发达国的种植技术,还感受了西方人把工作作为一种光荣的境界。

  赵双运这名大帅哥在新西兰的4年,去农场、果园、牧场 、加工厂、酒厂,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的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差距。知耻而后勇,他想将西方的农业与我国的农业相结合,办个农庄试一试。

  短短4年,漂洋过海,苦心历练,精细工作,赵双运的某些技术已远甚于其他前去学习的同行。

故地重游留山乡

  2015年,赵教授光荣退休了。本可以去深圳女儿、女婿那里养老,突然间,一股思乡情的涌动,赵教授想和老伴一起到40年前知青下放的第二故乡走一走、看一看。因为,那里还藏有一段爱情故事。

  那是插队的第二年,从小青梅竹马的谭幸月同时下放在麻城许家公社小河头村,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姑娘自然成为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在碧绿河水库修建工地汇演结束后,谭幸月就去大田铺看望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赵双运。

  小河边,爱情的火花产生了,十八九岁的他们就梦想着,到老了可以行走在大田铺的田埂上。

  赵教授催促谭教授打点行装,立马上路。

  山还是那坐山,桥还是那座老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虽添有假三层、假四层的楼房,可大多因为要面子借钱扯债,盖楼房娶媳妇,或因病致贫了。这让赵教授忧心忡忡。

  来到大田铺,村民还是那般淳朴,还是那股热情劲,端茶叫座,客客气气。不一会儿,村里的支书葛发明来了,村长丁如汉来了,镇住点国家干部程儒平、刘正耀来了,好似赵双运就是个出远门的游子归来。

  听说赵教授回乡了,有一身的本领和技术,还有客居的意愿,镇党委书记洪为民也赶来了,和赵教授叙情缘、谈规划……

  一点一滴,都浓缩着浓浓的亲情和甜甜的印记。

  赵教授心动了,决定留下来助力脱贫攻坚,和大家一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他立刻给女儿、女婿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想法,并在街上租房子住下来。接着,在大田铺最偏僻的山旮旯里,按照40年前知青点的原貌,建起7间平房和小院。还征集到三河口镇知青的老照片,重新装裱挂在小院落里,为老知青们回第二故乡留住青春,记住乡愁。

  回乡老知青看到赵双运生活、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还实现了年轻时的夙愿,一个个羡慕不已。

科学种养传技术

  回乡创业干什么?如何拔掉穷根?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赵教授俨然还是个年轻小伙,一副地道家乡人的模样。

  好在曾经当过知青队长,有大学教书管理的经验,还有出国游学的经历。经过一番仔细深入调研,他发现满山的马尾松不值钱,山坡旱地种红薯、小麦、玉米、花生、油菜,产量低,也不值钱。青山绿水好风景,总不能让乡亲们看风景喝西北风去。

  最终,他选择了种植经济林油茶树,向油茶树要效益。将山坡薄地种植油茶树,既退耕还林,又增加了收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山区土地流转是件新鲜事,没有先例。起初村民担心流转会不会坑了自己,会不会流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会不会流丢了祖业。

  为把土地流转出来,他和谭老师还有村组干部一起,到大田铺、夏家洼两个自然村,不厌其烦地讲政策、做工作。

  2015年12月21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赵教授与43户村民签订了110亩土地流转合同。山区贫困镇、贫困村开始新的改革实践了!

  在镇党委书记洪为民和村两委班子支持下,党员们也带动起来,春节前后油茶基地8500株油茶苗全部种植,每株3元,2.5万元,组织村民挖坑种树,每株工钱2元,计1.7万元,106亩,按每亩75株标准打线,按要求全部完工。为强化管理,还用航拍图片清清楚楚地标注着每一块土地栽种变绿的图景。党员群众分别在自己的承包地种植油茶树苗1200余亩。真是一花引来万花开。

  为了把油茶基地做成示范,把技术传授给村民,赵教授手把手地教。怎么施肥、怎么除草?怎么套种中药材黄精?每颗油茶苗都用大棚膜包住、用小树桩加以固定,这些都是技术要素。现在种植油茶的技术,村民们算是完全掌握了。

  除了种油茶,赵教授还办了一个散养鸡基地,让村民学习养殖技术。

  2017年7月22日,赵教授投资20万元,建起6间168平方米的鸡舍,散养鸡720只、鹅20只。

  与其他养殖户不同的是,赵教授养的鸡睡的是生物床。那床上是一层米糠、一层生物发酵剂,一共有九层。鸡粪通过发酵生出小虫子,小虫子又被鸡吃,所以鸡舍里既不存在鸡粪,又没有异味。启用武汉农科院调配的生物床,保证了各项指标达到卫生标准。

  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联系,恳请畜牧专家冉志平做指导,将大别山的野山鸡与土鸡配种,形成青壳蛋鸡。

  现在少数鸡开始生青壳蛋。还计划把产品做成品牌,给城里的消费者送上真正天然的鸡和鸡蛋,为贫困山区的村民铺设一条与市场接轨的通道。

  每只鸡都配有脚环,有编号,有赵教授散养鸡的标识。哪只鸡生病了,需要用什么药物治疗,一目了然。

  目前,赵教授的散养鸡和鸡蛋都是通过微店销售的,鸡、蛋供不应求。

  按每只母鸡一年下蛋150枚,一枚鸡蛋1元计算,600余只母鸡仅下蛋收入也在9万元。肉鸡每只80元,循环养殖700只,收入亦是可观的。

  看了赵教授的散养鸡,现代养殖业真的叫人大开了眼界。

感恩回馈助脱贫

  2017年5月,赵教授把党的组织关系从单位转到了舒家畈村,成为一名农村的普通党员。

  与此同时,在舒家畈村成立了第一个碧绿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480万元。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努力摸索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把大别山农产品与市场衔接的新路径。

  他常说:“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名扎根山区发展产业扶贫的能人,无论寒暑,他每天上山给树苗除草、追肥,每月在村党员活动中心为党员、村民讲课,讲授电商、物流基础知识及操作方法。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却又如鱼得水。

  除了帮助贫困户找到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外,还请贫困户去油茶基地做零工零活外,聘请4个贫困户劳力作为固定用工,特殊情况再加特殊处理。

  送长期卧病不起的栗金国妻子马月毛到武汉同济医院会诊,找专家探视,让马月毛从病床上重新站起来。还介绍栗金国到武汉武湖农场做木工,一年纯收入三万多元。

  丁志良是赵双运40多年前下放到公社农科所的同事,比他大两岁,当年他俩一起放牛、养鸭,还教他许多农村养殖的活儿。

  为了帮助丁志良摆脱贫困,赵教授聘请丁志良去鸡场做饲养员,每月付1500元工资,使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闲暇时还可以做些农活和家务。看见丁志良慢慢走出困境,赢得村民羡慕的眼光,逐渐恢复往日的笑容,赵教授觉得这样做很值。

  赵教授还帮助、引导当地有志青年胡进平,在自己的油茶园里种植中药材,不收土地占用费,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在赵双运教授的带动下,舒家畈村两委班子流转原知青农科所400亩荒沙地引来了三河源食用菌项目,流转小河沟边沙地40亩引来裕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灵芝的项目,流转夏家洼等组110亩水田引来了种植莲子米的项目,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种柴胡,苍术各20亩……

  贫困农户开始忙碌起来,撸起袖子,摘蘑菇,种灵芝,采莲米,种油茶。千年古镇、偏远村落,焕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全村25个村民小组2730人一半以上参与其中,贫困户201户553人大半直接受益。

  谈及未来打算,赵教授感慨地说:“总算赶上习总书记倡导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时代了。虽是沧海一粟,却也汇集江海。我要俯下身子再干十几年,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把‘赵教授散养鸡’做出品牌,让舒家畈村大田铺的村民真正学到技术、真正富起来。”

作者:陈寒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Dc4Nzk5Ng==&mid=2247489972&idx=3&sn=819926fad99e25e14bbdd41ab3cfc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