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8日消息(通讯员 杨怡 报道 龙婷 许花湘 摄影)为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探索自然奥秘、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田野新青年志愿服务团之筑梦潜行调研团队携手湃客工厂夏令营,于7月7日上午带领孩子们走进潜山市求知村及痘姆古陶传习基地,开展了一场兼具科学探索与文化传承意义的研学活动,以实践赋能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

据悉,本次研学活动精心设计了“实地挖掘+文化参观”的双重环节。上午8点,研学队伍首站抵达求知村地质文化村。在杨小屋化石点广场,古生物化石复原模型整齐陈列,科普长廊与解说牌系统展示着区域地质演化脉络,游览步道沿化石富集区有序延伸,为孩子们搭建起直观的学习场景。讲解员重点介绍了春晚吉祥物“兔圆圆”的原型,安徽模鼠兔的演化价值,通过对比化石标本与现代兔类特征,生动阐释“从远古化石到文化符号”的转化过程,让孩子们理解古生物研究对当代文化创作的深远影响。
讲解员为孩子们分发了小铲子、毛刷等工具,并详细讲解了化石挖掘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醒大家“要像保护珍宝一样对待每一块可能藏有化石的岩石”。孩子们手持地质工具,在指定区域小心勘探。调研团队成员同步记录挖掘过程,用影像留存孩子们探索未知的专注瞬间,将实践过程转化为科普宣传素材。
离开求知村,研学队伍奔赴痘姆古陶传习基地。传习基地的讲解员结合实物,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古陶在原料选取、坯体成型、窑火控制等方面的技艺特点,尤其讲解了痘姆古陶“就地取材、依山建窑”的传统智慧,以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度关联。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古陶制作知识,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此次活动虽历时半日,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实现了“与远古对话、与传统握手”。从安徽模鼠兔化石到痘姆古陶技艺,从科学探索到文化传承,武昌理工学院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搭建起连接青少年与知识的桥梁,为培育兼具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了高校力量。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筑梦潜行调研团队副队长秦超然,他表示:“作为调研团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我们会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