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着力促进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5-27 阅读:

 艺术学院、音乐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 郑有旺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涉及教育公平、就业创业等多个教育热点话题。通过学习,结合武昌理工学院的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一、要着力促进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

2015年,我国高等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为历史最高。据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分析,“尽管去年超额完成了就业目标,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不能乐观。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如何让这么多的高校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擎”。大力发展新业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成为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要把今年749万毕业的大学生有序地吸纳到社会各个经济组织当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最大效率。

1、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创业不光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情商、担当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全面的创业素质。我校推行的成功素质教育将创业成功作为第三层面的成功,正是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对于大学生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人是创业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业创新关键是要发挥所有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在成功素质培育、创业基础、创新学等特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何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真本事,具备创业的相关素质,让创业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意识以及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是学校和任课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2、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政策扶持。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改革步伐,简政放权,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从学校层面来讲,则更应侧重具体政策的落实和创业平台的搭建。

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和平台,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成果拍卖会,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创业沙龙等展销交流活动,助推创业学子扩大影响力,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了较好的创业氛围。李克强总理在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们”的回信中指出:“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学校要不断深化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力争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树立创业典型。

二、要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学生培养的好坏,不仅关系其前途命运,大的来说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高校教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要立德树人。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作为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自古以来便是教师这一行业始终不渝的信条。教师的品德是为人师的前提。

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重要社会职能,而人才培养是其核心和根本。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就难成就其“立德树人”之大业,难以承担“教书育人”之重任。因此不论高校的类型、规模和特色如何,都必须把立德树人、教育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学校作为民办高校,更要加倍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全息育人”良好氛围,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力气。

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看来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拿道德来说,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除了言语上的教化,行为上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培养社会责任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除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全息育人”教育环境外,还将学生寝室、班团会、各类活动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阵地,大力提倡“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教育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和良好品行。

创新精神是学生步入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素养之一。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特别是要解放对学生过多的束缚和包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需要培养他们敢想、敢做、敢拼的意识。上课时,鼓励学生多一些异想天开,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释放;学习之外,让他们多接触外界、拓宽视野,找到创新的灵感。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几次,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科竞赛、加大创新学分比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实践需要在努力探索中不断深化。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不太乐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理由是应届大学生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我校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发展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相应的学分分值和测评标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整教育结构,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讲到要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生。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

“高校转型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在转型过程中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对于学生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1、对应用型本科专业重新进行定位和规划,如艺术设计、旅游等专业,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采取“订单式”、联合培养等模式,邀请行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由注重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更好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2、进一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3、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凝练学校办学特色。

4、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突出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