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带面包矿泉水赚食宿路费 有人“伸拇指”有人“甩冷眼”
记者 王全鑫 见习记者 雷鹏程 余兢成

参加挑战的大学生在街头找工作 见习记者 雷鹏程摄
11月17日至18日,三峡大学90名学生每人仅带1个面包和1瓶水,分赴恩施、荆州、荆门三地进行城市“生存大挑战”,靠自己的能力赚取吃饭、住宿和返程的费用。类似活动,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收获”、“喜悦”、“胜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活动不是终点,生存还得继续,这种活动究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多大作用,社会各界褒贬不一。
生存大挑战
渐成大学生“家常菜”
城市“生存大挑战”活动,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的“家常菜”,学校和相关单位都在积极探索,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形式,给予学生们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2005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在北京举行生存实践模拟大赛,19名大学生前往北京,依靠150元,在北京生存15天。为了让学生的智力价值得以体现,学校鼓励他们靠智力谋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刷盘子”等苦力活。
2008年7月,海南某媒体组织开展“2008大学生城市生存大挑战”,要求参赛的20名大学生每位仅带20元钱和5元的通讯费,在海口、三亚、琼海、儋州等海南4座城市中生存,看哪位学生在比赛中创造的财富最多。
2012年4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汉口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的200余名大学生,仅带10元钱,走出校园,来到武汉街头,进行城市生存挑战赛,用一天的时间,看谁挣的钱多……
针对这种活动的意义,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生存大挑战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或者,这种活动能否让大学生的价值得以体现?这些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学生坦言收获多
开阔视野提升毅力
三峡大学多数参加了“城市生存培训”的学生表示有所学,有所获。这些收获或是毅力的提升,或是视野的开阔,或是认识的加深……
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级的学生卓明华说:“以前没怎么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次出去走了一趟,感觉现在真的挺幸福的,踏入社会后,我一定会去帮助和我一样的人。”
与卓明华一同参与本次活动的土木工程系大三学生唐俊峰则说,这两天,尤其是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半天经历,要比自己在学校两个星期的经历还要丰富。
“是啊,虽然两天时间我们过得很苦,但总有那么几个时间点儿,总有那么几件事情,让我们感觉收获很多!”和唐俊峰一起前往恩施进行城市生存体验的大三学生简彪笑着说。
目睹三峡大学学生在恩施“求生存”的片段,湖北民族学院学生会主席唐莹说:“我很羡慕他们,我们也将会向学校建议,开展这种拓展活动!”
看到出去的同学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喜悦,还在读大一的刘俊峰说,将来学校再开展这种活动,他会毫不犹豫地报名,这种经历,是一笔财富。已在读研二的罗小雨不禁感叹,自己曾经没有留意学校的类似活动,现在已经要为事业、未来生活而奔波了,如果有可能,真的还想前去体验一把,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有人“伸拇指”
生存挑战磨练心智
这种别出心裁的“生存挑战”不仅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也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关注。
听完儿子讲述本次活动的收获,家住恩施利川的邓端友说:“虽然我们是农村人,但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基本上没让他们干过其他和学习无关的活。这次他去荆门挑战回来给我打电话说的一些话,让我和他妈妈感动了一晚上……这样的活动,值得开展!”
李晓蓉是恩施一家凉面馆的老板,为前来开展生存体验活动的大三学生陆静怡、王稷等4人结完工钱后,她说:“现在的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少,这种活动能让他们成长。”说完,她不禁望了望一旁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将来她长大了,也应该多参加这种活动!”
“本来,我还能让他们住得更好,吃得更好,但是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本身意义。支持这种活动,应该是提供机会,但让他们自力更生。”为13人免费提供两间住房的恩施新闻商务酒店老板黄娟感慨道。
“这种活动很好,年轻人就应该多一些社会磨砺,刚开始,我并没有直爽地答应给他们提供机会,就是要考验他们的耐心!”恩施喜涮涮火锅店老板李宁的举动看似“刁难”,实则别有用心。
有人“甩冷眼”
“挑战”大多流于表面
大学生“生存挑战”似乎真的磨练了学子的心智,但对这种活动的质疑也并非不存在。
“这不过是一个系着救生圈下海的游戏,所以,我认为这种活动得到的也只能是浮在表面的‘游泳’体验,也许组织者把活动的目的想象得太完美,但具体能起到什么效果,我个人并不是太乐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冷先生说。
冷先生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生存”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这些学生的体验方式也都是从事与学业乃至以后就业可能毫无关系的活动。“用这种方式来锻炼所谓的生存能力与生存意识,可行吗?”
看到一群大学生,在火车上吆喝着卖面包,各种献艺似的表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乘客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对他们毫无帮助,大学生应该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体现其价值,而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方式谋生存。”
“虽然这种活动看上去很新鲜,学生也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如果没有了学生身份的‘庇护’,他们还能生存下去么?多数愿意提供工作的老板只不过是怀着爱心来帮助他们,而并非他们创造了多少价值,至少,我不认为他们能创造很多价值。”拒绝为这些学生提供便利的酒店老板刘先生说。
“挑战”只是形式
“生存”要靠平时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活动就已经在开展,只不过近年来才在各大高校中逐渐“热”起来。社会学研究学者、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杨学芬介绍。
杨学芬认为,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年代,没怎么吃过苦,他们需要这种历练。同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这种体验具备一定的刺激性,他们也觉得新鲜。因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愿意开展这类活动。
“当然,这与生活挑战日益增大有关。现在的生存环境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需要这种途径接触社会,感知社会。这种活动对磨练学生的心智,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但如何让这种形式更好地服务大学生,仍值得商榷。”杨学芬说。
正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讲,活动只是一个“游戏”,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开展此类活动要更好地体现创造财富的能力、产生创意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等,但这些参加挑战的大学生队员不是发传单,就是做服务员,看不出他们如何利用了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更看不出他们有何新的创意,只能看出他们都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最终基本选择了最容易也是最为简单、最单纯的出卖体力,而出卖体力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生存本能。如果将来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依然依靠出卖体力生存,那又何必在大学学习?
杨学芬认为,这类活动仍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所选择的人群,是否是在个人素质上亟待提升的?另外,仅靠几天的“活动”突击,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学生在生存能力上的欠缺,系统有效的教育模式,日常的生活技巧锻炼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
http://news.cn3x.com.cn/content/2012-11/20/content_336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