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10月20日消息(通讯员 曾晓辉 报道)近日,武昌理工学院在行政楼6楼小会议室召开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围绕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现存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与国防教育的融合路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武汉理工大学卫泽教授,江汉大学张晓松教授、赵必珊教授、马小月老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厚权,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校长助理李阳,武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亚梅出席会议。学校军事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和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武昌理工学院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贤则教授主持。

研讨会会场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直击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面临的痛点难点。张晓松教授指出,尽管高校国防教育整体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形成了初中融入式教育、高中军训、大学必修课的阶梯式教育模式,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短板。军事理论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课程建设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明显薄弱,部分学校因师资匮乏依赖线上慕课教学。此外,和平年代带来的忧患意识淡化、以军训为主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也制约着国防教育实效的提升。

张晓松教授发言
卫泽教授则聚焦国防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效果,提出当前教学多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国防素养,学生缺乏将专业知识与国防事业相结合的思考。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优质红色资源难以全员化运用、与专业课融合不够系统等问题,同样亟待解决。赵必珊教授补充道,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程时代性不足等问题,亟需纳入信息支援部队、网络空间部队等前沿内容。孙厚权院长和李阳校长助理也分别从学科归属、师资保障、与思政工作衔接等角度,剖析了国防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卫泽教授发言
在红色文化资源与国防教育的融合议题上,专家们达成高度共识,认为二者在精神内核、教育目标、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张晓松教授强调,湖北拥有丰富的红色遗迹与场馆资源,应重点挖掘大革命时期、湘鄂西等边区的红色资源,并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国防教育。毛亚梅副院长介绍了武昌职业学院的创新实践:组建退伍军人教师红色宣讲团,开展国防动员周、“红色故事由我说”等活动,搭建实践基地,开设公益夏令营,将军事展示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孙厚权院长指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通过建设国防教育园、延安精神教育馆等场馆,邀请航天英雄进校园等方式,厚植红色教育土壤。

孙厚权教授发言
针对如何推动红色文化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专家们提出了多元化路径。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音频视频资源引入课堂,组织红色研学活动,利用线上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借助机器人、数字人、VR技术、AI工具等现代化手段,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沉浸感;通过歌谣、辩论、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借鉴湖南的培训经验,开展专题培训与实战化演练,以赛代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立专职教师领跑、兼职教师跟跑的成长机制,同时吸纳红色场馆工作人员、退伍军人等加入教学队伍。在教材与课程建设上,需打造高质量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将红色微专题融入教学大纲,设立红色学分银行,推动国防教育与专业课深度融合。

彭贤则教授作总结发言
彭贤则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举办很成功,为各高校交流国防教育教学经验、破解发展难题搭建了平台。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与提出的建议,为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对于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国防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武昌理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各高校合作,探索国防教育教学新模式、新路径,为培养具有强烈国防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