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田野新青年之红安薪火志愿服务团开展非遗主题学习活动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7-22 阅读:

中南在线7月22日消息(通讯员 李心茹 报道)传承非遗文脉,守护文化根魂。为深入挖掘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推动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田野新青年之红安薪火志愿服务团于7月21日开展了以“红安非遗魅力与传承”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据悉,此次非遗主题学习是志愿服务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的品牌活动。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滋养当代人的文化养分。通过系统学习非遗知识,既能让参与者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智慧,更能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活动核心内容聚焦国家级非遗,红安绣活。老师详细讲解了其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始于东汉光武年间的民间装饰技艺,在唐代因文化繁荣而精进工艺,至明清形成“黄安无女不绣花”的盛景。红安皮影戏是另一重点学习内容。老师介绍,这项技艺于清光绪初年传入红安,其全国起源可追溯至汉武帝招魂传说,宋代已发展成熟。现场播放的皮影戏片段中,艺人们用竹棍操纵影人,配合锣鼓唢呐伴奏,以红安方言演绎历史剧与民间故事,展现出“灯影里的千年戏”的独特魅力。

此外,老师还介绍了红安特色非遗项目:土地革命时期诞生的红色革命歌谣,以通俗易懂的唱词传播革命思想,如今已入选省级非遗;华家河乡“村村有酒坊”的小吊酒,以辣蓼制曲、稻谷发酵的古法工艺,酿出绵甜爽口的乡土味道;冬月腊月家家户户摊制的豆丝,从籼米配豆磨浆到摊晒切丝,每一步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生活智慧。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负责本次授课的刘桐姗同学,她表示:“通过这次课程真正读懂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此类主题学习将持续搭建起非遗传承的桥梁,让红安绣活的针线、皮影戏的灯影、革命歌谣的旋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红安县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