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岂能一叶障目?民办高校“寒冬论”可以休矣!

校对:刘明杨 责编: 终审: 时间:2025-08-21 阅读:

近日,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接近尾声,一则关于“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需大幅降分乃至未能完成计划”的消息,将民办高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某些自媒体账号闻风而动,以“寒冬将至”为标题极尽渲染,故意泼脏水抨击抵制民办高校,评论区更不乏“千万别读民办大学”的偏激论调。这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唱衰”,有“唯恐天下不乱”之意,不仅罔顾事实,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舆论误导,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理性辨析。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个别民办院校的招生困境绝不能代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全貌。 将局部问题无限放大为整体危机,是典型的逻辑谬误。就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民办大学今年录取分数线赶超多所985高校,成为考生争相报考的新选择。武昌理工学院、西安欧亚学院、武昌首义学院等知名民办高校,其录取线常年超过本科批次线几十分,生源质量持续优化。在一些排名机构的大学排名中,不少民办高校的排名还超过了公办高校这些扎实的数据,有力地驳斥了“全面寒冬”的论调。市场的选择正在分化,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稀缺。这并非行业的“寒冬”,而是一场深刻的“洗牌”,是优胜劣汰市场法则在教育领域的正常体现,恰恰预示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针对舆论最为集中的两大“槽点”——高学费与就业难,我们更需要拨开迷雾,看清本质。 许多人抨击民办高校学费高昂,却选择性忽视其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现实。民办教育是“花钱办教育”,其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学费收入和社会资本投入。更高的收费,往往意味着对校园硬件、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有更大量的投入。这并非“唯利是图”,而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路径。

至于就业,偏见则更为深重。“民办=学渣=失业”的陈旧公式早已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事实是,许多民办高校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走出了特色之路。以部分民办高校为例:浙江树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创业率保持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十位武昌理工学院97%的就业率、68%的优质就业率以及26%的考研率,这份成绩单足以让不少公办院校侧目;珠海科技学院与华为、比亚迪共建实习基地,毕业生“入学即入职”的模式,让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从华为“天才少年”到大学教授再到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民办大学培养出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正是对其办学质量最硬核的回击。就业市场最终认可的是能力,而非毕业证书上“公办”或“民办”的标签。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理性的光芒与事实的重量足以将其移开。我们必须打破“唯出身论”的窠臼,树立“唯成效论”的新标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它们的最终目的高度一致: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尤其是考生和家长,应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从;媒体更应坚守专业主义,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而不是为了流量刻意制造焦虑、煽动对立。评价一所大学,不应看其“姓公姓民”,而应看其办学水平、看其培养质量、看其社会声誉。

归根结底,不管一本二本,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才是根本;不管公办民办,能办好教育、赢得社会尊重,就是好学校。这片教育的“春山”,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而非以偏见的寒冰将其封冻。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