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记者 岳佳佳 报道

钟纤纤,女,中共预备党员,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2307班的学生。现任校党委宣传处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曾任汉语言2406班的素质导师助理,曾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记者”“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凭借《破茧》用文字与镜头编织出治愈无数困顿灵魂的“情书”,在梅南文学第一届AIGC微短剧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青春期的自己,都有过‘我是不是不够好’的时刻。”谈及《破茧》的创作初衷,钟纤纤眼神满是共情,“这种自我怀疑像一层茧,裹得人喘不过气。”她不想做生硬的说教,而是选择以镜头为笔,打造一封“给所有困顿灵魂的情书”。《破茧》以日常生活为切口,聚焦青春里的焦虑困境,最终传递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不用焦虑,做你自己就很棒”的正向力量。这份细腻的共情,源于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更源于汉语言专业赋予她的人文底色,把个体的情绪共鸣,升华为群体的精神慰藉。

《破茧》的诞生,是钟纤纤与室友黄佳妮的一次默契协作。“我们分工很明确,从润色方案到最终执行,我负责配音,她负责剪辑。”钟纤纤笑着回忆创作中的“小插曲”,剪辑的不熟练、录音的不清晰曾让她们焦头烂额,但两人从未想过放弃。“每一次卡壳都是一次‘破茧’的尝试。”她坦言,正是这些磨合让作品最终呈现出超出预期的效果,“获奖是意外之喜,更珍贵的是我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把专业能力和创作热情拧成一股绳。”
在创作《破茧》的过程中,汉语言专业的课堂知识成为了钟纤纤的“底气”。“剧本的打磨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们把课堂上学到的文本推敲、叙事技巧全都实践了起来。”包甜甜老师评价,这类AIGC短视频创作能推动学生“将文学理论、文本解读能力与视觉表达、传播逻辑相结合”。从课堂里的理论学习者,蜕变为赛场上的作品创作者,钟纤纤真切体会到“把知识变成故事”的成就感。

除了创作微短剧,钟纤纤的大学生活堪称“多维绽放”。她是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曾任部门部长,负责微信公众号推文审核与部门管理,如今承担着“上传下达”的枢纽角色;她活跃在各类竞赛舞台,湖北省翻译大赛、词达人、创新创业大赛都有她的身影,是同学眼中的“全能选手”。
破茧的过程或许疼,但一定会看见光。谈及未来,钟纤纤说道:“我会继续深耕专业,把更多课堂知识变成打动人心的作品。我希望能创作更多像《破茧》一样的内容,用文字和镜头记录青春,也治愈青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