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11月14日消息(通讯员 杨茹越 大通社记者 李曼琪 报道)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文学魅力的理解与把握,11月13日晚,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梅南名家讲坛。本次讲坛特邀旅美作家卢新华担任主讲,文法学院科研副院长范文琼、院长胡德才,以及汉语言文学系大一各班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卢新华,旅美作家,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原会长,澳中文化基金名誉主席,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客座教授。他于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一年级时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等多国文字。1986年自费赴美留学,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学硕士学位。其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伤魂》,长篇随笔《财富如水》《三本书主义》,以及中短篇小说《魔》《米勒》《伤痕》等。

活动上,范文琼教授与胡德才院长共同为卢新华教授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讲坛中,卢新华教授深入解析了《米勒》的核心情节。这一故事灵感源于卢新华在美国的真实经历,同时也受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行为艺术的启发。创作启发则来自疫情期间对人性的观察,结合在美国接触的多国漂泊者,聚焦“时代漂泊”主题。他以澳大利亚红树林叶子随海漂泊、落地生根为喻,感慨人生的无常与韧性,并指出战争、政治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卢新华强调,文字工作者与文化传承者应当精读"有字之书",从儒释道等传统思想中汲取真实养分,同时吸收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有益成分。他还分享了在多元文化交汇中如何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提炼创作灵感。他特别指出,海外华文文学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载体,尽管当下文学创作看似"繁花似锦",但仍需重拾鲁迅那样的批判精神。唯有扎根人性深处,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采访中,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2502班雷筱蝶表示:“此次梅南讲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与优秀作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发我们对自由与独立精神内核的深入思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