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28日消息(通讯员 刘梓衡 大通社记者 闵璐 报道)7月27日,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深入建始县景阳镇革塘坝社区,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场以“天气现象”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课程,旨在为当地孩子播撒科学启蒙的种子,拓展认知世界的维度。

本次课程由志愿者殷远璋主导,从策划到实施始终紧扣恩施“多山地、气候多样”的地域特征。课上他没有急于灌输理论,而是以“我们身边的风、雨、雷、电”为切口,用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自然景象锚定认知起点。他展示的大气环流动态图里,特意标注了恩施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与抬升作用;讲解气温、气压、湿度的相互关系时,总以“山顶的雾和山脚的雨”“清晨的露与午后的晴”等当地常见现象举例,让抽象的气象要素变得可感可触。

“猜谜语识天气”环节最热闹,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的谜面刚落音,就有孩子抢答:“是小雨!”殷远璋随后展示的风速仪模型演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台风与大风的区别;透明容器模拟的雾霾实验,让近地层悬浮颗粒物的运动状态变得触手可及。“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的体验”,他鼓励孩子们用彩纸剪出天气符号,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创意表达。

除了理论讲解,殷远璋将生活智慧融入教学。针对孩子们对极端天气的好奇,他用视频直观演示:11级台风(风速28.5-32.6m/s)能将大树连根拔起,8级大风(风速17.2-20.7m/s)仅能吹折树枝;1小时降雨量不足2.5毫米的小雨“润物细无声”,而9.0-16.9毫米的大雨则“倾盆而下”。透明容器里模拟的雾霾形成过程,让孩子们亲眼看到近地层悬浮颗粒物如何“抱团”,也明白了“为什么雨后的空气更清新”。“蚂蚁搬家预示大雨”“蜘蛛张网说明天转晴”等民间谚语的引入,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在课堂上交相辉映。“我们想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就在身边,每一个生命现象都蕴含着自然规律”,殷远璋指着窗外的农舍说,“这些谚语是祖辈们用几百年观察总结出来的智慧”。

“恩施的山山水水、晴雨风雪,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科学课本。”课后,殷远璋说道:“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教知识,是让孩子们学会盯着天上的云发呆时,能多问一句‘为什么’;看到田里的庄稼时,能想起气象和收成的关系。乡村孩子的视野,不该被群山挡住,科学启蒙就是帮他们推开一扇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