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守护蓝色家园,共护水下生灵——武昌理工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开展SDG14主题课程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7-25 阅读:

中南在线7月25消息(大通社记者 郭姿彤 通讯员 张怡凡 报道)近日,武昌理工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深入天门市干驿镇干驿中心小学,开设“水下生物”主题课程。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SDG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通过案例讲解、数据呈现与互动讨论,引导孩子们认识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培养守护水下生物的意识。

课程开篇,志愿者明确SDG14的核心,这一目标关乎保护海洋及所有物种,让海洋资源能持续为人类所用。提及全球有8.2亿人依赖海洋和内陆渔业获取收入时,志愿者提问:“你们知道‘禁渔期’吗?”随后解释:禁渔期是政府规定的禁止捕捞的时间段,目的是让水生生物正常生长繁殖,保证鱼类资源恢复发展,让孩子们理解“暂时的禁止是为了长久的拥有”。

课程聚焦海洋生物面临的威胁。志愿者用数据震撼人心:全球每年有1亿条鲨鱼被猎杀,很多只是为了获取鱼鳍。更深入讲解“副渔获物”的危害,渔民捕捞目标物种时,误捕的海龟、海鸟、海豚等,这些“非目标生物”往往被丢弃,成为海洋生态的隐形杀手。对比数据更令人忧心:目前全球仅1.89%的海域是禁渔区,海洋保护的力度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让孩子们意识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机。

志愿者解析四类海洋污染,化学污染来自工厂废水、农药;光污染干扰海洋生物的昼夜节律;噪声污染,如轮船、钻井等机器工作时产生的巨大噪音影响鲸鱼等生物的通讯;塑料污染则是最常见的威胁。志愿者重点讲解塑料污染的分类,大塑料如塑料袋、渔网,微塑料则是小于5毫米的碎片,来自塑料垃圾分解或化妆品中的微珠。通过图片展示海龟误食塑料袋、海鸟胃中塞满塑料碎片的场景,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塑料对野生动物的致命影响。

课程还播放了“塑料跟踪器”实验视频:一个安装定位器的塑料瓶被投入海洋后,随洋流漂流,在多个海域停留,最终可能被海洋生物误食。视频结束后,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思考“能做什么”:支持海洋保护组织、不购买野生海鱼当宠物、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参与海滩垃圾清理等。

课后,记者采访到志愿服务团的负责人梁仁博,他表示:“海洋离孩子们虽远,但保护的责任很近。这堂课希望让他们明白,守护水下生物,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