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24日消息(大通社记者 郭姿彤 报道)7月24日,武昌理工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在天门市干驿镇干驿小学,开设“气候行动”主题课程。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3即SDG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通过问答互动、案例解析与实践指导,引导孩子们认识气候危机,培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担当。

课程开篇,志愿者直指核心:“地球气候始终在变,但过去200年,人类活动让这种变化愈发极端。”由此引出SDG13“气候行动”的意义。通过提问“提到气候变化,你会想到什么?”引发孩子们思考,有人说“夏天更热了”,有人说“暴雨变多了”,在讨论中自然过渡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比如今天下雨、明天晴天;气候则是某区域数十年的平均天气模式,如我国南方湿润、北方干燥,让孩子们建立基础认知。

课程聚焦气候变化的成因,温室气体像“棉被”一样困住热量的气体,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养殖牲畜等都会排放,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来源。二氧化碳来自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焚烧垃圾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融入海洋,还有一部分留在大气中,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20ppm,是工业革命前的1.5倍,这些数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问题的严峻。

志愿者解析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以热带雨林为例:树木燃烧或死亡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雨林面积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随之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温度升高,干旱与火灾频发,进一步摧毁雨林。“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果会不断叠加。”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维度且连锁的,涉及生态、农业、人类生存等多个方面。

课程最后转向“青少年能做什么”。志愿者列出具体行动: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减少甲烷排放;购物时用布袋替代塑料袋,降低白色污染;让头发和衣物自然风干,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循环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强调“每个人的小行动,汇聚起来就是大力量”,鼓励孩子们从当天开始实践,成为家庭和班级的“环保小卫士”。

课后,记者采访到本节课的主讲人张慧婷,她表示:“这堂课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希望种下‘守护地球’的种子。未来会带孩子们观察校园植物、记录气温变化,让气候行动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