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20日消息(通讯员 吴业彤 报道 洪怡 摄影)为深度挖掘白霓古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践行“农遗逐梦”的队名使命,7月20日,武昌理工学院“农遗逐梦·青创领航 崇阳筑梦志愿服务队”赴咸宁市崇阳县白霓古堰开展实地考察,通过沉浸式探访古堰结构、水流脉络与农耕关联,系统探寻这座千年水利工程承载的农耕智慧与活态价值。

志愿服务队抵达白霓古堰,在当地文保人员引导下开启考察。队员们沿堤坝前行,首聚焦古堰主体构造:历经千年的堤坝由青灰色砖石砌成,砖石呈“品”字形错缝拼接,既稳固又能缓冲水流冲击。队长张俊俯身触摸被水流冲刷得光滑的青石,“这种唐代就地取材的工艺,不用水泥却能沿用至今,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农业智慧,与‘农遗逐梦’要挖掘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队员们用相机记录砖石细节,在考察手册标注“唐代工艺,活态沿用”。

行至古堰中段,一组木质水闸引发关注。水闸虽经修缮,仍保留古法设计:闸身与水流呈30度夹角,闸板刻度旁刻有农耕节气标注。队员们观察到,水闸可依季节调节分流,汛期水流沿闸身斜向排出以护堤坝,枯水期则通过闸板控制,确保灌溉用水精准入田。队员们绘制水闸与农田关联示意图,将其与“农遗逐梦”的探索目标相联结。
考察延伸至下游灌溉渠与农田。队员沿青石板渠岸步行,见古堰分流的活水顺渠流淌、水质清澈、流速均匀,恰好覆盖沿岸稻田。田埂上,水稻长势旺盛,根部泥土湿润适度,显见渠水滋养之功。队员们站在田边,直观感受到“农遗”并非静止古迹,而是融入生产的“生命系统”:古堰调水、渠载水流、水流润田、田育庄稼,环环相扣间,尽显农业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
途中,队员们将所见与队名使命相联:古堰既具灌溉防洪的实用价值,又承载水利技术、民俗记忆,恰是“农遗”的完整模样。这些思考让“农遗逐梦”的内涵在实地考察中愈发具体。此次考察,团队记录古堰结构、水流规律等要点50余条,拍摄相关照片70余张,为梳理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积累了扎实素材。
最后,记者采访到志愿服务队队长张俊,他表示:“白霓古堰的考察让‘农遗逐梦’从队名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砖石与水流,更是古人与土地对话的智慧,是延续的农耕文明。这种‘活态传承’正是我们追逐的方向,接下来会将考察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让更多人看见农遗的当代价值——这便是‘逐梦’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