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5日消息(通讯员 何贝宁 刘雅娟 报道)为聚焦农业产业化转型与科技赋能,为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建议,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布谷学堂“数商兴农,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于7月3日在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道开展蔡甸区张湾街道主要农作物育苗规模专项调研活动。

实践团首站抵达张湾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园,深入走访核心育苗基地。数据显示,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农田超1400亩,创新推行“订单式育苗+机械化插种”模式,实现水稻、油菜标准化育苗率突破80%,预计年销售量可达500万株。依托14.7万亩水稻规模化种植优势,基地全面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育苗,较传统模式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亩产值提升15%。尤为突出的是,莲藕种苗育种技术突破推动年产量逼近15万吨,加工产值达6.2亿元,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全链条产业势能。
当日下午,实践团与街道负责人刘开慧开展座谈,了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2025年蔡甸区正锚定“三产交叉融合”目标,以水稻、油菜为主导推进育种研发与加工链升级,已建成3个市级农业科创孵化中心。但辣椒等经济作物仍面临产销链路断裂、品牌溢价能力薄弱等挑战。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双轮驱动”建议: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建立“专家田间指导站”,实现技术创新驱动;另一方面搭建电商直播平台,打通“基地-消费者”直供通道,破解流通堵塞问题。

调研期间,实践团深度参与街道“党建引领科技兴农”主题党日活动,在党员实践教育基地解锁蔡甸“三化联动”治理密码。通过“支部+合作社”模式,街道将零散育苗户整合为规模化产业集合,全区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余人次,其中40%掌握智能农机操作技能,为育苗技术迭代筑牢人才根基。这种“组织赋能+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技术化转型。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追踪育苗产业化进程,以青春动能助力“蔡甸样板”走向全国视野。调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刘雅娟表示:“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感触颇深,亲眼看到科技如何改变农业生产,也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希望成为参与者,让张湾街道的农业成果被更多人看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