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武昌理工学院教师张蕾:“只有用心育人,用爱育心,才能真正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来源:中南在线 编辑: 时间:2022-03-07 阅读:

宣传部 张蕾

我是武昌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校报编辑,同时也是学校大学生通讯社的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武昌理工学院报》的策划编辑出版和大学生通讯社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及培训指导等工作。自2016年1月入校以来,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宣传部工作了5年多时间。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终生的事业。

我喜欢和学生交流,愿意为他们服务,能与学生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我感到非常幸福,从中我也享受到很多育人带来的乐趣和成就。在2017-2019年的学校年终考评中,我连续三年考评为A,2020年更是获得了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把这些学生培养为优秀的‘新闻宣传人才’,是我的追求

大学生通讯社是学校党委宣传部直属的校级学生组织,是学校一支非常重要的学生宣传力量。记得5年多以前,我第一次以大学生通讯社指导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时,既忐忑又兴奋,听着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我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优秀的“新闻宣传人才”,为学校打造出一支优秀精干的学生宣传队伍。

我校没有专门开设新闻专业,大通社学生记者来自各个院系,他们大多都没有接触过新闻方面的专业知识,选择大学生通讯社,是兴趣爱好使然。这样的现状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为了快速培养和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采写和动手能力,我不断积累和摸索,形成独特的学生记者“成才秘籍”。如实行“以老带新,倾心传帮带”的模式,达到新老记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让不同的学生记者写同一个主题的新闻稿,领会怎样从不同角度挖掘和选择新闻素材;每周定期为同学们培训新闻写作知识和技巧;开展新闻选题头脑风暴,培养学生记者新闻策划和把握选题的能力;举办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记者节、积极推荐学生记者参加《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等交流活动,拓宽学生新闻眼界;邀请媒体名家等来校给同学作专题讲座,提升学生新闻素养。

“学生们在这里得到全面成长,我看到他们写出的一篇篇精彩作品,也能体会到育人的快乐”

学生记者们在这里得到全面的成长,而我在看到学生记者写出的一篇篇精彩的新闻作品时,也能体会到育人的快乐。

鼓励他们要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深入一线,争做校园新闻宣传的“有心人”。为了把每一篇新闻稿件打造得更好,我从选题策划、内容取材、采访设置、图片选取、标题确定等方面,与学生们一起反复琢磨,再三讨论。我们经常为了一个合适的新闻标题等讨论到深夜时分,甚至是第二天。

陈宇飞是商学院会计专业2018级的一名学生,他性格腼腆,喜爱写作。记得他在写第一篇专题稿时,他所写的初稿“专题不像专题,通讯不像通讯,消息不像消息,更像是经验材料的堆砌,没有新闻点”。就在他不知从何处下笔时,我不停鼓励和指导他:“第一次写专题稿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能够多深入一线与受访对象交流,相信你可以捕捉到更多真实感人故事!”我找来了新闻写作方面的教材以及多篇主流媒体刊登的专题文章,让他认真揣摩,反复体会。一稿、二稿、三稿......从标题、结构到字句的斟酌,我带领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打磨,经过六次调整,他顺利完成了任务。之后,他的新闻稿写得越来越顺手,不知不觉中,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还拿下了好几个湖北省高校好新闻奖。陈宇飞竞选上第十七届大学生通讯社副社长一职。

我指导并带领学生发表的文章在各类新闻评选中屡获大奖,大量作品被各级主流媒体转载刊发。我校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和“湖北省高校新闻奖”等评选活动中,共斩获百余项大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武昌理工学院获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 召集全球10多个国家参与》《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荣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武昌理工学院“作家班”走出19名作协会员》《点赞武昌理工人》等获得湖北省高校新闻奖一等奖;《武昌理工学院学霸寝室5人3年获奖77件》获湖北教育信息网“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在湖北高校新闻年会上,我多次作为全省获奖高校代表之一上台领奖,我校校报也被作为优秀校报样板在会上展示。

“在心与心交流中,我与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面对大批95后、00后的学生记者,除了面对面交流外,我还努力缩小和他们之间的代沟,通过使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和他们聊天交流,关注他们的动态,一起探讨时下的流行话题,用心与学生交朋友,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每天,我的QQ、微信上都能收到很多学生记者发来的留言和稿件,有向我请教新闻采写技巧的,有希望我提供稿件修改意见的,还有和我分享学习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我很高兴他们能第一时间想到我,这是学生对我的信任与依赖,也是我带给学生们的承诺和责任。

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的石孟园。她所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高校好新闻奖项,累计发表的新闻稿数量有百余篇,个人曾获得过“校级优秀学生记者”“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学生党员”等多项荣誉。在选择考研专业时,石孟园有些举棋不定,她多次找我沟通,我发现她对新闻非常感兴趣,鼓励并建议她考“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她成功考取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大学生通讯社里,类似像石孟园这样跨专业考取新闻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如考取重庆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胡小青、考取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的黄梦瑶等。

刘欢是我校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曾任大学生通讯社第十五届社长。从见习记者到“十佳记者”,再到新闻部部长,最后到挑起大学生通讯社社长的重担,刘欢在这里快速成长。在他任社长的这一年,正好是我校大学生通讯社成立第15周年,为了进一步锻炼他的活动组织能力,我把“校园媒体盛典暨大学生通讯社十五周年社庆”整台晚会的策划任务交给了他。从主持词、晚会节目、社庆PPT制作到现场布置,我指导刘欢一遍又一遍地改善方案,并亲自带领他到现场勘查。年轻有冲劲的刘欢选择迎难而上,并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原本就对新闻充满了兴趣,张老师是带我进入新闻领域的启蒙老师,在与张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让我对新闻工作愈加了解,也愈加着迷。”刘欢说。刘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黄冈市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成为了一名能说会写的公务员。

在我的手机中,一直保存着很多历届大学生通讯社成员的合影照片,毕业后,很多学生经常会和我保持密切联系,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传来他们的讯息,对大学生通讯社的生活记忆犹新。他们把宣传部当成自己的“娘家”,常回宣传部办公室看看。

大学生通讯社就像一个“大熔炉”,在这里所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受用一生。从大学生通讯社走出去的优秀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在多个领域发光发热,很多人已成为单位里的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他们既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又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各行业用人单位急需的复合型“抢手人才”。还有些学生因为在大学生通讯社的工作经历,自己逐渐爱上了新闻,在大学里就找准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如长江日报首席记者朱建华、中央财联社首席记者李德尚玉、湖北电视台戴丽、荆楚网白云等,他们毕业后都毅然选择了新闻传媒工作,真正实现了自己大学时的记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