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学习强国:学思践悟|构建劳动教育“四位一体”模式,锻造时代新人劳动品格:武昌理工学院的体系化探索

校对:刘明杨 责编: 终审: 时间:2025-07-21 阅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战略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依据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武昌理工学院针对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课程碎片化、实践浅表化等现实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目标、活动、路径、成效深度协同、相互支撑的“四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体系化、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范式。

一、目标体系建构:锚定价值坐标与育人阶梯

学校系统构建了“提升劳动素养—传承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技能—强化创新意识”四维联动、层层递进的阶梯式育人目标体系:

筑牢劳动素养根基:通过融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深度解析与沉浸式劳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规律,系统培育其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劳动的深层认同感与敬畏心。

赓续劳动精神血脉: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智慧精华,结合杰出劳动者(如大国工匠、劳模)事迹的生动阐释与现代工匠精神的时代解读,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核心内涵,着力塑造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坚韧不拔、敬业奉献的精神品格。

锤炼核心劳动技能: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精准分类培养:理工科重点强化生产实践操作与技术创新能力,文科则侧重文化创意策划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开设涵盖手工制作、基础木工、烹饪技艺等多样化实操课程,并依托稳固的校企社协同育人平台,将学生置于真实生产服务场景中进行实训,切实达成“所学即所用”的技能高效转化目标。

激发创新创造潜能: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融入劳动实践全过程,通过组织参与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运营创客工坊等多样化载体,激发其主动发现问题、科学设计方案、有效将创意转化为实用工具或创新服务模式的能力,着力培育“劳动实践与创新创造深度融合”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场域拓展:打造深度融合育人场景

构建了覆盖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志愿公益与创新创造四大核心场域的立体化、浸润式实践体系:

日常生活场域塑品格:以宿舍内务标准化管理、校园环境自主维护责任区、学生厨房烹饪实践、微型生态种植园等“微劳动”项目为抓手,常态化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意识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实现劳动习惯的日常化、生活化养成。

生产服务场域强能力:深入开展与专业高度关联的生产性劳动,如现代农业实践(参与水稻育种周期管理、香菇智能化培育)、传统工艺制作(陶艺拉坯、扎染工艺)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行业认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有效贯通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发展路径。

志愿公益场域育情怀:制度化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投身乡村振兴定点帮扶项目、开展流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公益劳动,引导学生在服务奉献中体察国情民情,深刻强化其社会责任担当与公民服务意识,自觉践行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创新创造场域激活力: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乡村文旅融合项目策划等挑战性任务,有效推动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知识传承与价值创造的深度有机融合。

三、教育路径融通:整合多维协同育人资源

创新性地以思想铸魂、文化浸润、红色教育、振兴服务为四大核心路径,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建设:

思想铸魂强化价值引领: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灵魂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等鲜活案例,深刻解析“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内在逻辑,筑牢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根基。

文化浸润厚植精神底蕴:系统开展中华传统手工艺实践(如剪纸、木雕)与农耕文明深度体验活动,在技能传授中渗透“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协作共生”的文化精髓,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民族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

红色赋能砥砺奋斗品格: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场景模拟体验、革命遗址保护性修缮劳动等特色实践,将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学生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劳动品格,传承红色基因。

振兴聚力拓展时代场域: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组织学生深度参与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与营销、乡村文化大礼堂活化运营等具体项目,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广阔天地中提升综合素养,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四、协同机制创新:构建四方联动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健全了“课程奠基—校企协同—创新融合—科学评价”四位一体的长效协同保障机制:

课程体系强基固本:以《劳动教育实践》《成功素质培育》等校本特色核心课程为主体,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课程群,通过常态化主题教研活动,系统渗透劳动价值理念教育。

校企协同深化实训:与知名企业、乡村社区共建高水平、多功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科技创新前沿等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材,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劳动场景中深化国情认知和社会理解。

创新融合提升素养:深刻阐释并实践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的综合育人价值,尤其注重在各类劳动项目中融入创新元素,着力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科学评价驱动发展:构建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指标,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与激励功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持续提升育人实效。

五、育人成效彰显:多维验证模式实践价值

“四位一体”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的系统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并产生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与积极的社会影响:

知行合一深化专业素养: 成效显著体现于学用结合,工科学生在企业生产车间验证并优化了所学理论,文科学生在社区治理、文化服务项目中有效应用了专业知识,普遍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身心协同促进健康发展:数据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93.89% → 2023年94.68%),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压力释放、身体活动以及团队协作经历,被证实对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具有积极作用。

价值实现奠基人生发展: 学生在深度参与公益服务与创新创造项目过程中,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身份认同感以及服务社会的价值感。其所内化的劳动精神、养成的劳动习惯与掌握的核心劳动技能,已成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宝贵资本。

美好生活引领未来追求:通过切身的劳动体验与价值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了“幸福源于奋斗、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的真谛,将对劳动的热爱内化为追求个人进步、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的持久内生动力。

武昌理工学院“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引领、丰富的实践场景构建、多元的教育路径融通以及有力的协同机制保障,成功构建了层次分明、要素齐全、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该模式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碎片化、浅表化难题,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体系化与内涵式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构建沉浸式虚拟劳动实践场景;同时,着力强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育更多兼具深厚家国情怀、突出创新能力与扎实实践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这一体系化探索,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提供了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实践范例。

(作者:杨云,武昌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作者:彭贤则,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劳动教育,红色文化研究 。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实践探索》(编号23Z405)研究成果。)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158578932682125138&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hube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2eafc0ab9c0a822180009&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215857893268212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