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见习记者 罗婧 报道
《子夜》原名《夕阳》,是茅盾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开始创作,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子夜》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吴荪甫和他的对手赵伯韬在发展实业和股票等投机事业上不断切磋摩擦展开的,但是由于吴荪甫对企业经营不善,以及被信任的人背叛,导致吴荪甫的彻底破产的结局。
《子夜》的创作背景是世界战争,经济危机。而茅盾创作此篇实际上是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曾说过:“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小说把人物分为了五个类别,分别是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地下党。这五类人物对应着现实社会中的五类广大群体。
此篇小说通过三条线索交叉行文,使小说逻辑性更强。三条线索分别是吴荪甫和赵伯韬在事业上的摩擦,双桥镇农民暴动和吴荪甫的矛盾以及丝厂女工罢工斗争。吴荪甫与赵伯韬的事业摩擦主要是赵伯韬想对吴荪甫的企业进行控股,但是吴荪甫不同意,两人在股票上的争执最终以吴荪甫失败以致彻底破产告终。双桥镇农民暴动是由于吴荪甫对其进行压榨而掀起的浪潮,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也是由此引起。
《子夜》中提及了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和性欲问题。其中我觉得最能体现金钱对人性的异化的人物是杜竹斋。他本是吴荪甫的妹夫,但是最后为了钱背叛吴荪甫转而投向赵伯韬,最后导致吴荪甫彻底破产。《子夜》中这样评价杜竹斋:“只有今天投资明天就收获的发横财的投机阴谋,才能勉强拉住他。”而最能体现性的压抑与放纵的是吴老太爷。因为双桥镇暴动,吴荪甫将吴老太爷接到城里,可吴老太爷看到城里的纸醉金迷场景,竟然病倒了。吴老太爷在文中被视为一遇到现代文明便会灰飞烟灭的封建僵尸,他的去世则被视为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碰撞的结果。
吴荪甫悲剧所蕴涵着的思想逻辑是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即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革命力量,无法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才能够使中国真正获得解放,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吴荪甫悲剧所暗示的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道路,论证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