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别歧视民办高校本科生 他们也“高不可攀”

校对:刘明杨 责编: 终审: 时间:2025-08-26 阅读:

近日来,“民办高校招生遇冷”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一些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冷嘲热讽,想当然地认为考上民办高校本科的学生都是学渣,难有好的出路。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对民办高校本科生的刻板印象?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办高校的人,可曾真正了解过这群学生的努力与价值?

考上本科已属不易,超越六成同龄人

许多人似乎已经忘记,高考这座独木桥从来都不好过。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或许觉得考个二本是件简单的事,但真正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知道,即使是考上普通民办本科,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数据显示,全国高考本科录取率从2007年的29.55%波动上升至2024年的36.51%。2025年高考全国各省市区本科录取人数总和约为500万,而面对1335万的全国高考总人数,这意味着还有超过800万考生无法踏入本科院校的大门。在这500万左右的录取人数中,民办本科占据了相当比重。

考虑到中考分流已经淘汰了近一半的学生,能够考上本科的学生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龄人。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孩子若能考上本科,无论公办民办,都值得给予肯定与鼓励。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有的人智商情商很高,但读中学时没有“开窍”,爱玩没考好,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的例子比比皆是。

民办高校武昌理工学院培养出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大学教授、百亿资产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就是明证。这些毕业生用实际成就证明,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人生的道路很长,每个人都有后来居上的机会。

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来自普通家庭

许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办高校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富家子弟”,事实并非如此。民办高校中固然有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但大多数也是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的孩子。

出身自民办高校的全国三好学生宫晓芳,来自山西一个贫困家庭,但她自强上进,暑假到煤矿打工挣学费,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像她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学时学习条件有限,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考上本科已实属不易。他们值得的是尊重,而不是歧视。

不自卑不躺平,奋斗才是根本

作为民办高校学生,也不应自卑或为自己找借口。没有人因为高考输掉一切,你们最多是多做错了一些题,又不是做错了人。即使榜上无名,也不是脚下无路。

如果自己发展不好就怪学校,也是有失偏颇的。大学的牌子是起点,不是终点,个人的努力才是决定高度的关键。只有厚积薄发,根基才稳。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才能未来可期。

结语:以才学论英雄,而非出身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有网友点评一针见血:歧视民办高校的,或者是没钱的,或者是没考上本科的。真正有素质的人,不会歧视他人出身。作为社会人,我们更不能歧视民办高校本科生,这样会让那些努力的人失去目标。

不管一本二本,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不管公办民办,能培养人才就是好校。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更不能以公办民办论人才优劣。

消除对民办高校本科生的歧视,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尊重,更是对每一个努力奋斗个体的基本尊重。(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