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袁婷
康德曾说“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残忍的自私性”我们常言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善,那是否也可以认为,教育有能力将人性中的恶转变为善,正如人类不具备飞翔的本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实现飞翔的梦想。同样,人性中的某些特质可能不是天生的善或恶,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来塑造和改变的。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是无节制的欲望和本能,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形成的。我们不否认原始时代人们是群居动物,但是群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靠什么生存呢?有时上山打猎,有时下海捕鱼,将动物的皮毛作为衣裙,将鲨鱼的巨齿作为战利品。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向大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索取,当他们生活不在是问题,有了文化水平后又在宣扬“保护动物”的善,人类为了存活抛弃善,但是摆脱危机后,他们又会将善捡起来。这和荀子的“性恶论”观点不谋而合。
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英国实施了“福利制度”,保障本国居民的基本生活,然而他们实施福利制度的本金来源却是因为殖民主义的扩张。它们通过对亚、非、拉、美等殖民地人民进行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这些财富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使技术革命成为必然,生产力的飞跃也带动了社会道德标准的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最终形成了为国为民的福利制度。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性中存在恶的一面,“善”的概念往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衍生出来的。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位置,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初便开始在母体中掠夺营养。孔子至死也没承认人性本善的观点,而是说到“吾日三省吾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其人性进行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是因为他百璧无瑕,完美无缺,而是因为他们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有利于让我们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去约束自己,走向向善的社会大同。(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