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生杨光当了3年多校报记者,这个寒假联系到一家报社实习,四处跑新闻。报社过年放假时,她才休息了几天。
这是杨光上大学以来第二次留校过年。去年寒假,她为了备战“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留在学校看文件,查资料,写计划。她说:“过年时,看着空旷的校园,收到同学们从家里发来的祝福短信,心里还是有点伤感。不过,一想到能充充电,多学点东西,又有种满足感。”
尽管家住武汉周边,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医学系的方霞寒假也没回家。她报名参加了英语强化班,为考研作准备。每天6点多钟就起床,坐一个多小时的早班车去上一整天课。19时多回学校后,要继续值班到23时。她在学校值班室放着厚厚几摞书,利用值班时间做各种习题———英语、政治、西医综合等等。
上大学3年多来,方霞第一次不回家休假,觉得很苦很累,也很想念爸妈,但仍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每年寒假,因为参加培训班、准备考研或实习而留校的学生都为数不少。
这个寒假,武科大中南分校2004级学生小官还是留校度过。3年来,所有寒暑假他都没回家,在汉寻找兼职和家教机会———这是新学期生活费的全部来源。
小官来自江西一个贫困山区,家徒四壁,父母无力为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他依靠助学贷款和课余兼职,独立支付大学费用,寒暑假回家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
武科大的大三学生罗雷家住仙桃。连续几年的春节,在外务工的父母都没有回家,只是给他和上大一的妹妹寄点钱。于是,兄妹俩每年都选择与留校同学一起过年。
在高校留守生群体中,贫困学生占不小比例。对他们而言,留在学校过年,既可以节省来回路费,有关部门和学校还将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另外,学校在寒假里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报酬比平时更高,算得上是一笔可观的生活费。
当杨光告诉父母寒假留在武汉实习的决定时,二老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老爸说:“你马上就要毕业了,今后工作忙,回家的机会就更少了。”老妈则以在学校总是吃不好,过年回家改善伙食为理由,劝她回家团聚。看到无法改变女儿的决定,父母几乎每天都打电话来嘘寒问暖。
而学生胡芳提出寒假留校时,她的父亲居然举双手赞成:“趁这段时间在外独立生活,更能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思考就业或考研的选择……”母亲虽然挂念女儿,也默默支持。
江西小伙子小林打算利用寒假在社会上闯闯,为即将到来的就业作点准备,父母表示尊重他的意愿。父亲说:“男孩子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这段时间的经历,会对他的将来有帮助。哪怕只是长长见识,开开眼界,也是值得的。”
针对留校过年的学生群体,各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校领导与留校生一起吃团年饭,春节期间提供免费餐券,为每位学生发放“压岁钱”、礼包和电话卡,开放装有电视机的食堂等等,让他们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里,也同样能体验到在“家”过年的感觉。
一些学校还组织了特色关爱活动。如华中科大发起“冬日暖阳师生情”活动,向全校教职工发出倡议,每人请一两名留校学生到家中吃年饭;华中师大邀请40名留校贫困学生免费游览黄鹤楼;华中农大提供多套灶具和油盐酱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动手做饭,还专门开通了一条排忧解难的“爱心热线”;武科大新校区的留校生只有60来个,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却有120名,随时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今年藏历除夕恰巧与农历除夕是同一天。一向在家过藏历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三学生德西央宗今年除夕虽远离父母,但来自党和政府、学校的浓浓关爱,使她忘却了孤寂。这位藏族姑娘朴实地说:“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