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教改办通报表扬武昌理工学院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近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情况通报》函,通报表扬武昌理工学院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文件指出,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变,确立了“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创新与特长素质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首创高素质人才的“三维培养”模式;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建立“素质导师制”,落实“素质学分制”,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昌理工学院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承担“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是全国唯一承担国家级综合性改革试点任务的民办高校。
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今年5月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总结工作,并最终形成阶段总结报告,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作了专题汇报。通报文件中写道:“总体上看,3年来,教改有序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围绕改革试点的目标、任务,试点地区、学校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文件还专门对武昌理工学院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对该校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的进度安排,武昌理工学院试点项目“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已完成了基本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变革占主导地位的大学专业教育为“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创新与特长素质教育”协调推进,创立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三维模式”;变革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创立了有助于大学生素质养成与提升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变革高校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制度为“素质导师制”,创立了能体现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变革“知识本位”下的课业知识评价为“素质本位”下的“三维素质评价”,创立了“素质学分制”。
大力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教”的真谛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开发”;“学”的真谛不在于效仿而在于“内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摈弃“一言堂”、“满堂灌”等应试教育方法。“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堂检验──释疑解惑──精讲提升”,目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通过开发促成学生内化。该校“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深刻变化;教风与学风根本好转;教师对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氛围浓郁;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增大,自主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
全面推行素质导师制,改我国高校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制度为素质导师制,其核心职能是实施非专业素质教育,即通过“课堂奠基、实训强化、拓展提升、内省内化”等环节,对学生的观念、品格、能力、方法、知识“五大素质体系”的引导以及日常管理(“五导一管”),帮助学生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内化成功素质,实现学生工作由“管”到“导”、由“教化”到“内化”的根本转变。
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高校学风日下的颓势,优化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该校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开展了“反作业抄袭、反成果剽窃、反考试作弊、反不文明行为”的“四反”活动。专门出台了《“四反”实施细则》,通过狠抓入学教育、考前预警、违纪处理等环节的教育与警示,促进了校风、学风与考风的根本好转。
全面探索与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创新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质,该校把“创新教育模式”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加以强化。其主要途径,一是开办了“创造发明实验班”、“创业实验班”、“学生干部精英班”等十余个“特色班”,重点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优质个性特长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创建“四创中心”(即发明创造中心、创业中心、创意中心、创作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三是专门设置创新学分,在毕业管理制度上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最低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四是通过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学生的创新素质。五是开展协同创新,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湖北省“2011计划”,以“建成一个有特色的重点学科,锻就一批学科专业人才,产出一批协同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申报了“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已通过湖北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此外,学校先后有1个学科获批“十二五”湖北省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2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4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全面推行素质学分制。如何确保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真正“落地”?学校在系统创立素质测评理论、素质学分理论和素质学分制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学生评价制度和毕业管理制度;完善了以素质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评的“三维评价”体系;创建了刚性素质学分制、超值素质学分制、弹性素质学分制、科学选课制、重修重评制、有限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层面,构建了以“三维评价”为特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分别设置了专业素质学分、非专业素质学分、创新与特长素质学分;制定了《毕业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全面实行“素质考试”、“素质考查”、“综合评价”等适用于素质教育评价的考核测评方法,实现了对学生评价由“一维”的知识评价向“三维”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转变。
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该校正在推行的素质学分制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建立的‘素质学分制’,确立了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破解了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突破。该项成果系统地在武昌理工学院全面实施,成效显著,为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作出了示范性的贡献。经查新表明和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定,该成果为国内首创,国际上亦无相同的提法或类似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是原创性成果。”目前,学校申报的“素质学分制的创建及其在民办高校的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http://gxdj.e21.cn/content.php?id=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