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的人选择了“像草一样活着”,但也有人选择了“像树一样”予人绿荫,催人奋进。她,以自身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将知识与信念有效的传递到每一个学子身上。她叫王杨,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硕士毕业,2008年2月开始执教于武昌理工学院音乐与传媒学院,曾获第四届世界华人艺术节声乐大赛大学组指导教师金奖。
“她是我们的偶像。”
“她的眼睛会说话,总能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提起王老师时,学生们这样说道。
魅力老师,“智慧教学”
“气上不来?蹲一下,吸气,感觉自己在用吸管喝奶茶,走,起……很好,放松,抖一下肩膀,想象自己站在音乐厅的舞台上,储存力量,把油加满,喉头打开,将声音送到最后一排……”王老师上课时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非常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还差一点,放亮点,打开通道,身体摇起来,表现出主人公的心境,声音发自内心地滚动出来,很好……”
“在声乐课教学中,只有不断地促使学生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使她们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才能使其在遭受各种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还能坚持努力付出。”王老师说,“经‘开发内化’后的她们是可以战胜学习中出现的厌倦和悲观等畏难情绪的。”
在教学中,她有时用嗓过度,但仍然坚持为学生示范演唱,从不打折。她始终坚持先爱人再育人,犹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着她的学生。
“王老师对我们很负责、很细心,感觉自己每一堂课的变化都很大,她还用滑稽的方式模仿我们的错误,然后进行纠正,这样更能让我们接受。”音乐1201班学生柳洋说。“王老师教起来特耐心,上她的课很有收获。”由“舞蹈”转为“声乐”的音表1201班学生严万祺谈道。王老师对这位零基础的学生可没少花心思,从“嘴形”、“呼吸”、“眼睛”等基础技巧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将她带入了正轨,现在她已经能边跳边唱了。
王老师对于“开发内化”模式有自己的见解。针对易兴奋、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严格要求她们加强对练声曲和歌曲的难度练习,并认真完成作业;针对胆怯、性格内向的学生,上课时尽量营造一种非常和蔼、融洽的氛围,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针对过于谨慎、过于追求完美的学生,鼓励她们多看音响资料,以组合的形式多上台,使其逐渐建立自信。
正因为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她指导起学生来游刃有余。学生司马瑶的嗓子有点“卡”,声音单薄,一开始很怯场。王老师认为,她上面的咽喉腔紧,可通过改善下面横膈膜(丹田)的张力进行补救。该学生通过收腹,跳肚皮舞辅助,丹田打开,运气通畅,终被调教了出来。
心存阳光,传递温暖
王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我们唱得不好的时候,王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和我们谈心,给我们加班补习,以致经常错过吃饭的时间点,让我们既感动又内疚。”音表1101班学生郑若孟感慨道。“王老师在学习方面对我们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又对我们特别关心。有一次,一位同学的父亲生病了,她知道消息后还帮忙联系了一位中医。”学生王煜说。
谈到演出,王老师畅所欲言。“台上台下完全是两码事。有一次,在一场大型音乐会上,发现学生司雯婕不敢上台表演,于是我便拉着她一起走了上去。表演结束后,会场掌声雷动。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她之后越来越放得开,还举办了自己的毕业独唱音乐会。”就在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长江之声”五项全能比赛上,学生司雯婕和杨晓东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
王老师在给学生带去“阳光”的同时,坚持进修学习,她的辛勤付出累获殊荣:2012年,参加“梦想中国”全国艺术人才教育成果展全国总决赛获指导教师金奖、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长江之春”青年音乐家比赛获美声专业组铜奖;2013年,她独撰的《声乐表演的再研究创作》、《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性表现》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大舞台》上发表......
“她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专业能力很强,为人随和,团结同事。”同事张艳老师说。
“王老师教学严谨,带出来的学生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她还具有很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副院长徐颖评价道。
王老师一直用她的“智慧”和阳光的心态感染和引导着学生,并砥砺自己让青春绽放光芒。(彭振凯)
http://news.univs.cn/2014/0116/10150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