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零手机,课堂新回归。近日,海南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一课堂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原来该学院要求学生在上课时,需将手机放进教室门上的收纳袋,以此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课堂上。(3月31日南海网)
上课期间对学生进行“人机分离”,这绝非海南师范大学的首创。2014年,就有河北师范大学、武昌理工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推行课堂“人机分离”。课堂“人机分离”办法促使学生注意力从指尖移到课堂,让同学们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
然而,对于成长于智能手机异军突起年代的90后学生来说,上课时间摆脱手机的约束,想来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喜欢就事论事的年轻人一定会拿出“凭什么啊”来作为反馈,毕竟手机作为私有物品,它也有自己和主人不离不弃的权利。而翻看下年轻人的手机,都不乏iPhone6这种昂贵价位的机器,那手机存放的安全问题也成了需要考量的问题。
“上课专心听讲,拒做手机奴隶”,这句口号是一位大学生干部所发出的倡导。诚然,手机属于个人私有物品,但在公共场合下,尤其是大学课堂中,它的使用场合不当,就很可能影响到他人学习受教育的权利。就公共场合的契约精神来说,它的确是需要好好管管了。而海南师范大学老师们精心从网购淘出来的手机存放袋,打上了姓名和标签,在大家都注视到的情况下,手机存放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增加。
当然,对于大学校园的“人机分离”,多少还是带点主动强迫性质的,或许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多少会让年轻人有所抵触。能不能在上游就把问题处理好的方法论呢?这应该成为倒逼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突破口。
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校园中使用的电话卡大都是各大通讯公司的校园卡。其中,有偏向于话费和偏向于上网流量的多个套餐,学生们大都会选择上网流量权重高的类似套餐。在这样的语境下,校方是否能行使自己的主动权,联系通讯公司把上网流量的平衡性给打破。譬如,在周一到周五的上课时间的上网流量,费用应该调高,而在八小时之外的上网流量应该是便宜。通过价格手段,来调节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
此外,对校园WIFI的管理也应该着手加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让WIFI覆盖整个校园,在时段上也应该进行阶段性分工。在上课时间段的时候,就可以人工更换密码或者停止WIFI信号。这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放弃在上课时间里对手机的依赖。
这样的方法论肯定还有很多。同时,老师也别忘记掉手机背后的巨大威力。通过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老师也可以成为和学生们无所不谈的“微友”。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许这也应该是大学教育者的应有之义。(吕涯)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5/03/31/01744521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