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明杨 李海乔 朱倩 长江网记者 齐云)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武昌理工学院图书馆公布2014年度读者借阅排行榜。在2014年4月16日到2015年4月14日期间,该校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1206班的廖锐以126本的借阅量荣膺“读书王”。平均每三天读一本书,廖锐的读书故事在校园引发热议。
泡图书馆几乎不带手机 享受不被打扰的时光
提起廖锐,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课余时间基本上联系不上他,因为他几乎不带手机出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手机在玩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玩手机。”当被问到他有什么读书的好方法时,他简短的说:“扔掉手机,去图书馆。”看似简单的回复,而他已经坚持了3年。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享受,在图书馆看书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喜欢这种静静地、不受外界干扰的气氛。正如他所说:“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图书馆是我的圣地。”
记者了解到,除了纸质书籍,廖锐对电子书籍也有所钟情,但他只选择那种纯粹的读书设备。他说:“ kindle是一个纯粹的电子阅读器,纯粹的它只能看书,听歌、看电影都不行。换句话说,它是一本书,是一座移动图书馆。”廖锐说,读书要专心致志,要心无旁骛,这样才能读好一本书。
平均三天读一本书 静静寻找心灵的知音
2014年4月16日到2015年4月14日期间,廖锐一共在图书馆借阅了126本书籍。他向记者分享了他选择书籍的妙法子,他说:“拿起一本自己喜欢作家的书,书中一般都会提起其他大师的书,然后就像多诺米骨牌效应,例如我喜欢王小波的书,他就在书中推荐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他所推崇的大师,例如我看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书,《傅雷家书》就会提到好书。无需刻意去找。大师们的眼光一般不会错的。”
对于为什么喜欢读书,他觉得在书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共鸣,很多无以言表的想法也可以在书中找到确切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很多想法,在某个时间被某个人一下子说了出来,当时的感觉难以言表。”他喜欢读书带给他的这样的情感碰撞。“在读书中,能学到很多新知识,可以发现原来自己如此无知,人还可以这样的活。读书让自己每天都很充实。”
“读书读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个作家,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廖锐举例说,他很喜欢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他只记得自己当时看着看着就哭了。 “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上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的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他说当看到书中这样一段话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他的流泪不仅是对作家路遥先生用生命写作的艺术家的敬佩,也是对平凡的敬佩。
读书故事引发热议 师生盛赞“读书王”
廖锐的读书故事在校园引发热议,该校汉语言文学1401班的郝广席说:“我一直以为两三天的时间看完一本书书不可能的,因为每天都有课要上,有作业要写。可是看到学长借书那么多,我就觉得‘时间是挤出来的’这句话真的没错。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我以后也会花更多时间在图书馆里看书。”
提起廖锐,他的素质导师陈夏冰告诉记者,他专业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是大家公认的“读霸”。读书成为他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读书也让他思路敏捷,见解很独到,具有发散性思维,对一些问题敢于批判,很有自己的想法,言辞比较犀利。“在班级演讲中,明显感觉到他的想法比大多数同学要成熟很多,深刻很多,他的见解很独到,我想这离不开他读书多的原因。”
http://news.cjn.cn/24hour/wh24/201504/t263838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