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省级一流课程让学生把AI变成温暖社会的工具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8-30 阅读:

中南在线8月30日消息(大通社记者 王玉茹 报道)“这不仅是专业学习的第一门核心课,更是学生拥抱未来智能社会的入场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唐振亚表示,武昌理工学院重磅推出的《人工智能》省级一流课程,近三年来,选课学生在大学生计算机博弈、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6项,课程满意度达97.4%。


课程采用“线下大班授课+翻转课堂+项目实践”的混合教学模式,课堂以138亿年宇宙演化视角开篇,带领学生审视智能加速进化历程;通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专题溯源东西方智能思想,探讨“人是机器还是机器是人”的终极命题,激发批判性与跨学科思维。

为了让课堂更“接地气”,学院联合华为云、科大讯飞共建“校企微案例库”和“人工智能+X”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可在课堂内直接调用企业GPU集群训练小模型,并参加“AI+艺术”“AI+医疗”等跨学科工作坊。实验环节设置八个阶梯项目:从“Hello World”到“八数码机器人”,再到“基于产生式规则的车辆识别”,难度螺旋上升。


教学团队依托学习通平台实时采集学习行为数据,精准画像;学生围绕校园治理、社区养老、乡村振兴等真实需求,完成从需求分析、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到原型演示的全流程实践,并以团队形式提交“AI+X”场景方案进行公开答辩。课程考核突出“过程+成果”导向,学生优秀项目可直接对接校内创新创业基金,助力成果落地。


课程思政成为最大亮点。每单元增设“华人学者高光时刻”,讲述吴文俊、张钹、汤晓鸥等学者的突破故事;通过“月兔号”“祝融号”等中国航天机器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AI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结课展示环节设立“社会责任奖”,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提出可持续的AI解决方案。

“以前觉得AI遥不可及,现在我能用GPU集群训练自己的垃圾分类模型。”智能2301班王子博表示,他最难忘的是“华人学者高光时刻”,“吴文俊先生把数学变成算法的故事让我明白,家国情怀可以写进代码。结课答辩中,我和团队提出“AI+乡村养老”方案,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