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21日消息(通讯员 王紫露 报道 柯小倩 摄影)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武昌理工学院崇阳筑梦志愿服务队于7月21日在咸宁市港口乡洞泉小学开展非遗手工剪纸课。课程通过理论讲解、技巧示范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培能力与文化认同,助力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

据了解,本次剪纸课由崇阳筑梦志愿服务队队员李静怡担任主讲,面向洞泉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课程以“非遗传承从少年抓起”为理念,结合农村非遗文化特色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将剪纸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与生活应用融入教学,通过趣味讲解、现场演示、分组实践等环节推进。
课堂伊始,李静怡以“一张纸的魔法”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图案,用来装饰窗户和节庆物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剪纸成为了我们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展示了多幅传统剪纸作品,从寓意吉祥的“福字纹”到描绘农耕生活的 “五谷丰登图”,逐一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剪纸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紧密联系。

随后,李静怡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她先示范了基础的折纸方法:“对折时要对齐边缘,这样剪出的图案才对称;剪曲线时要慢慢转动纸张,不要用力过猛。”她从简单的“五角星”“小花朵”等图案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剪、刻、镂空等技巧。学生们专注地盯着示范过程,时不时模仿着比划剪刀的动作。分组实践时,李静怡为每个小组发放了彩纸、安全剪刀和图案模板,耐心指导学生操作。低年级学生在模板的辅助下剪出整齐的图案,高年级学生则发挥创意,尝试自主设计,有的剪出了农村常见的鸡鸭牛羊,有的剪出了象征丰收的稻穗和果实,还有的将课堂学到的图案组合成一幅“乡村生活图”。

再剪纸作品展示会,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心得。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被贴在教室后墙上,构成了一幅充满童趣与乡土气息的“非遗画卷”。
最后,记者采访到洞泉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明宇,他举着自己剪的“稻草人守护稻田”图案说道:“以前只在奶奶的窗户上见过剪纸,今天自己动手做才知道这么不容易。李老师说剪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以后要多练习,还要教弟弟妹妹剪,让他们也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有多厉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