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校要闻 » 正文
News
校园新闻

学习强国:学思践悟|赓续·内化·践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三维耦合机制构建

校对:刘明杨 责编:周黎 终审:鲁信 时间:2025-08-26 阅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大学生国防意识。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优质素材。面对当前国内高校国防教育一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短期见效难、情感认同难、主动接受难的“三难” 困境,以及抽象概括多因人施教少、鼓舞号召多触动思想少、老生常谈多新颖鲜活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构建“赓续—内化—践行”的系统性三维耦合机制,实现红色基因与国防素养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卓越军事能力和高尚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效范式。

一、赓续红色基因:筑牢国防教育精神根基

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托《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权威教材,系统阐释红色文化中蕴涵的人民性,从而铸牢学生对全民国防教育的理论认识。比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经典文章中分析了近代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全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再比如四渡赤水、淮海战役这样的著名战役,深刻展示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科学论断。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积极为红军提供情报、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红军难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通过理论教学,分析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让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全民国防的重要作用。

实践赓续:组织学生赴革命圣地进行沉浸式教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常见形式之一。比如延安大学以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模拟“南泥湾垦荒”劳动实践活动、井冈山大学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开展重走“挑粮小道”实践体验。革命圣地的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在重走“挑粮小道”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障部队的粮食供应,不辞辛劳地翻山越岭挑粮的艰难。模拟“南泥湾垦荒”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当年八路军战士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垦出万亩良田,实现了粮食和物资自给自足的艰难和坚毅。这些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对“人民战争”的国防认知,让他们明白在国防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才能取得国防建设的胜利。

二、内化爱国情怀:深化国防教育价值认同

情感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的情感内化是深化国防教育价值认同的重要方式。但对青年一代来说,往昔的峥嵘岁月同自己的生活年代相距甚远,所以要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必须重新唤醒学生的记忆。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研发团队开发的基于VR技术的软件课程《重走长征路》。通过VR技术模拟红军长征途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回到“当初”体会红军长征中遭遇的爬雪山、过草地的各种艰难困苦,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学习红军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品质。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斗,红军战士们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冲向对岸,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故事大家都听过,但对于长征有多险、多难仍旧没有真切的体会。国防科技大学的“红军长征之飞夺泸定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学生们在VR体验中,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战斗的紧张和激烈,从而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价值内化:价值内化是增强国防教育价值认同,践行国防教育行为的关键环节。比如浙江大学出版图书《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及其测评研究》,设计了涵盖知识、情感与实践维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量表,其中国防情感量表设计了包含“领土主权意识”“军事文化认同”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评,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国防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江西财经大学的《影视鉴赏》课程将红色影视作品鉴赏引入课堂,通过赏评《建国大业》《长津湖》等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让学生跟随电影镜头和电影叙事,重新感悟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践行国防使命:强化国防教育实践转化

国防技能提升:对接实战需求,提升学生国防技能是开展国防教育目的之一。红色战役案例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智慧和军事经验,对于提升学生军事技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可以开展战场救护、军事地形学、应急疏散演练等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红色军事沙盘推演、国防安全危机模拟处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此外现代战争对技术要求较高,要提高学生智能技术实操水平。

参与国防志愿服务:参与国防志愿服务是践行国防使命的重要表现之一。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对红色文化融入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完成了基因赓续-理论认同-情感内化的过程,而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检验国防教育实效的最高标准之一。服务于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战略,学生能主动加入志愿团队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国防知识普及活动、革命纪念馆义务讲解,助力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国家情怀双向赋能。

投身强军兴军事业:践行国防使命要激励青年学子将心中炽热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投身国防的报国之行。我军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知识青年的热切投身,青年英才更是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之源。因此高校不仅要号召广大青年学生以爱国之心点燃报国之志,以青春之我铸就强军之盾;还应与当地军事部门协作,开展预备役培养工作,鼓励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加入预备役部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增强了自身的军事素质和国防意识。

四、结论

红色文化与高校国防教育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育人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构建“赓续-内化-践行”的三维耦合机制,能更好助力破解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三难”“三多三少”等现实困境,提升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实效性和持续性。面对未来红色文化同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应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育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想引领与价值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情怀和过硬军事素养的时代新人。

(作者:彭贤则,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国防教育,红色文化研究。作者:李晓凌,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红色文化、国防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成效的路径研究”(24VSZ099)阶段性成果。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15903769070111462675&t=175617921977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cdn=https%3A%2F%2Fregion-hubei-resourc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5903769070111462675